书到用时方恨少,阅读是思想和精神的应急预案
读完毛姆的书《阅读是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满脑子都是这位英国大叔的影子,或许受他毒舌影响中毒太深,以至于不写一篇随笔都寝食难安。
避难所?我特意百度了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名词,意为:当有危险或不可避免的灾害,人们用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所修建的一个应急避难所。好吧,毛姆所指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定是让人多阅读,做好思想和精神上的应急预案。
毛姆作为一个资深阅读家,首先用31页篇幅分析了如何享受读书的过程,并发现读书的乐趣。这部分大致和中国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外国人的表述不会有那么华丽,毛姆只会客观分析读书的各种好处,教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说毛姆毒舌,是因为他在任何作家的任何事实面前都不遮掩不回避,不会因为简.奥斯丁是女性,就满篇赞誉的文字;不会因为巴尔扎克小说作品高产,就省略他成名前的书生落魄。相反,我敬重毛姆的毒舌。他懂得深入剖析人性,挖掘社会背景下作家作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塑造与影响。
“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与其说毛姆在写各位畅销书大师的人生故事,不如说毛姆是在指导我们如何认识生活,如何写作。怎样理解这句话呢?用最近圈里最火的大咖刘主编的话说:“每个人适合写文的风格是不同的。”因为出生背景,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影响及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挫折不同,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感知和生活的感悟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就会大相径庭。
我习惯用假设法来论证可能性,比如之前把一位人类的精神大咖拉下神坛,假设乔布斯出生在中国?假如乔布斯出生在精神和物质相对匮乏的1952年的中国,他无缘接触工业密集的环境,在吃不饱饭的环境里也不可能专注,没有好的性格培养和思想教育引导,那么对不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乔布斯出生在中国只有两种可能:一,暴脾气的他被人当疯子一样回避;二,好脾气的他成了广场舞老人一族。
其实我想假设毛姆出生的1874年的中国文坛,有没有大师级人物在与毛姆同期成长,隔空呐喊。事实是1874年的中国还在清朝同治皇帝的封建社会,唯一和文字思想沾边的链接是――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年末。
话题明显扯太远,但我想表达: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物质基础决定精神财富,当大多数人的人身安全还得不到保障,吃饱穿暖的第一诉求还不能被实现,林语堂在大谈《生活的艺术》时,难免被鲁迅讥讽成“帮闲文人”。 中国近代史上文学巨匠层出不穷:钱钟书,沈从文,胡适,林语堂,鲁迅等等,读每位大师的文字收获定是不同的,即:任何优秀的文字都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认知有着密切联系。
鲁迅如毛姆,懂得把文字化为力量,拯救人的思想。细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不难发现:毛姆的毒舌并非真要八卦各位大师的生平经历,相反他在帮我们从每位大师身上寻找亮点,或坚强或淡定或勇敢或直率或犀利或苛求完美,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性:喜欢读书,对文学够执着!
喜欢阅读,懂得怎样去不断汲取书中营养,“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保证食物供给才能面色红润。就好像随身携带了一个有粮食储备的避难所,避免了精神上的饥荒,才能确保思想和情感的爆发时更有力量。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毛姆在书的最后篇章总结:读不同类别的书籍得到的认知与思考必然不同。好不好像巴尔扎克一样,随身带个笔记本呢?把任何能成为素材的或脑海中的灵感随时立刻记下来,善于捕捉生活,你会发现生活的更多美好。哈哈,如今,巴尔扎克写随笔的方法被平台智能化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内容概括:毛姆老师通过各位文学巨匠的书与人生的联系,剖析了阅读和阅读理解能够成就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感悟:想要成为什么人,就从阅读什么样的书开始。书读的少,思想必定贫瘠,然而思想有多远,路才能走多远,多读书很重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读各种书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智慧有好处的,只要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初心,每一本书都是照进生命里的温暖阳光。
感谢毛姆的这本书,让我看到每个神级人物都有最真实的人生。平凡的我也要做一个喜欢阅读,对文字执着的人!
-
小丸子ariel小丸子ariel
-
TSTS如果想加入读书会微信群,9月财蜜读书笔记收录&入群规则http://www.talicai.com/post/584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