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3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8篇帖子・45320人参与

发帖
飞舞的红蜻蜓

追求----读《刀锋》

飞舞的红蜻蜓
飞舞的红蜻蜓 飞舞的红蜻蜓 2017-11-16 13:42 阅读(2026)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迦陀奥义书》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路可以走,你会选择哪一种。而莱雷选择了追求终极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与自我完善,而这精神生活的法则是减法、是放弃。舍弃的越彻底,越是干净,行走在刀锋之上便越是轻盈自如。     

       本书中描绘的人物不算太多,主要人物是莱雷,在毛姆的描述中,莱雷其实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有迷人的微笑和温和的性情,毛姆把他描述的温柔优雅淡定真诚。莱雷一个被父亲朋友收留的孤儿,养父的描述:“他从来不和你顶嘴,但是他想干什么,还是完全照样干,当把你都气疯了的时候,他只不过说一声他很对不起,而听任你暴怒。对这样的孩子你有什么办法呢?他要是我亲生的,我会打他。但他在世界上一个亲人都没有,他父亲认为我会对他好而把他留给了我。我不能打这样一个孩子。”   这既体现了莱雷的性情也说明了养父的慈爱。18岁时莱雷隐瞒年龄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军,归来后与女友伊莎贝尔订婚,但他却迟迟不去工作,一味在家赋闲一年余。而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莱雷在部队结识了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好友,在一次他俩受命飞到敌方上空侦察的时候,好友为了救莱雷不幸被炮火夺去了年仅22岁的生命。莱雷感叹:“人们死了以后,那僵死的模样多可怕!你就很难不问自己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有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接受大家的建议去上学,认为他已融入不了大学的环境,也学不到他想学的东西,也拒绝了伊莎贝尔提出的就业要求。在这赋闲的一年多,只要有空一般都是在图书馆读书,他在寻求什么,在他的心灵中,一些不成熟的念头,或者是各种模模糊糊的激情在混乱地冲突着。   

       在书中,毛姆至少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莱雷所经历的精神领域的“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莱雷的对手都是伊莎贝尔,斗争一次比一次来的惊险,其结果一是离家出走,而是解除婚约,三是放弃家庭。离家出走是因为两人要冷静一下,莱雷要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到巴黎后在大学区租了一个简陋的房间,开始读书,每天看书八到十个小时,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在巴黎莱雷拒绝艾略特舅舅邀请吃饭的理由是从不吃午饭,却是真的,而且不愿告诉其他的住址(其实是每天都在大量的读书及与有相关知识的教授交流),两年的分开最终确认相恋的两人仍然价值观不同,一个追求快活享乐的青春,一个一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遂解除婚约。而伊莎贝尔是个美丽的正常女人,有着大多数女人的梦想、爱好和欲望,喜欢拥有漂亮的衣服首饰,值得炫耀的房子和排场,喜欢享乐与交际。她说:“我除非感觉到人行道脚底下的水泥,沿街商店大橱窗理有帽子、皮大衣、钻石手镯和镶金的化妆品盒可可看,才觉得真正的快乐。”  而当时另一个富有的小伙子(也是莱雷的朋友)也在追求伊莎贝尔,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他。书中提到了另一莱雷和伊莎贝尔的共同的边缘朋友索菲虽才貌平平,毫不起眼,但也曾有过热烈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当一起车祸残忍的剥夺了她的幸福之后,她以自我毁灭对抗命运的捉弄,沦为一个吸毒酗酒的娼妓。莱雷动了恻隐之心,甘愿自我牺牲,娶索菲为妻,帮她戒毒戒酒(其实也不完全是,幼年时有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然而伊莎贝尔出于一种“我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古怪占有欲不顾一切的阻拦莱雷和索菲的婚事,最终得逞。也许歪打正着帮了莱雷一把,虽然莱雷不是耶稣,但他似乎具有耶稣的特点,天生不宜结婚,不能成立世俗的家庭,因为他已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寻求上帝的事业当中去了。一位名为苏珊的女画家,莱雷曾在她贫困交加的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并与她同居了数月。苏珊曾告诉毛姆:“我曾经差一点爱上他。你恋他还不让恋水中的倒影、一丝阳光或天空的一片浮云。我差一点陷了进去,甚至现在回想起来,我还为那时冒的风险不寒而栗。”   

       伊莎贝尔的舅舅埃略特是个优雅、势力的人、倒卖古董、艺术的掮客,只会根据社会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但却也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鉴赏家、热心的朋友,也是个善良的人,毛姆对他着墨颇多。埃略特一心想挤进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到晚年甚至弥留之际对没有得到某一亲王夫人的化装舞会的邀请而耿耿于怀,虽说毛姆对其有负面描述,但却仍尽力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而对艾略特的描写我想更多的是烘托莱雷的追求。   

       艾略特曾说:“莱雷永远不会有多大出息,他一无金钱可言,而无地位可言。”确实从世俗的、功利的、和实用的角度看,莱雷算是最没出息的一个人。可是在《我们仨》中,杨绛也说过钱钟书也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巴黎的两年,莱雷博览群书,读完了法国文学的所有重要作品,熟练掌握了拉丁文,正在学习希腊文。此时的莱雷品尝了精神世界的佳酿,想过的是纯粹的精神生活,根据他的初步体验,这种生活充实、丰富、没有止境,是世上唯一值得一过的生活。漫游过程中的遇到的古怪矿工科斯蒂,他能够理解莱雷的追求,但为了现实生活,科斯蒂认为追求上帝只能带来不安,让人活得沉重不堪,而练习德文只骚可以帮他顺利的找到临时工作。而莱雷在德国波恩、最后在印度的漫游经历都多少带点神秘色彩,读来也很是吸引人。在莱雷与恩舍姆神父的谈话中,恩舍姆神父问莱雷:“你已经读了四年书,你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莱雷说什么地步也没有达到。恩舍姆告诉他“你与信仰之间的距离还不到卷烟纸的厚度那么大”。他可能是说,莱雷的道路不纯粹是宗教的得救之道,而是介于哲学与宗教之间,他也可能是说莱雷只能是寻找却未必寻得。     

       游历归来的莱雷已经领悟到:“人类能为自己树立的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完善。我的学徒生活已经结束,今后这笔收入只会成为我的包袱,我将要甩掉它。”是的,自我完善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是一个只能向往却不能占用、只能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目标。大隐隐于市,莱雷决定定居纽约,因为纽约拥有最大的图书馆;做一个汽车修理工或者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当过飞行员的莱雷喜欢开汽车,而且开汽车仍旧可以满足他的游历需求,跑遍美国。与此同时,莱雷决定抽空写一本书,只是为了描述他解决精神困惑的历程,记录他在流浪途中的所见所闻,报告他在朝圣路上的心得----或许这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写作吧。   

  毛姆也是本书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看这本书,又像听着讲故事,是我与看其他书不一样的体验。我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面纱》是因为当时手头没有这本书,看的电影。最喜欢的还是这本《刀锋》,虽然也感觉莱雷这样的人我们周围没有见过,也知道这样的人就像一朵白莲只可远观,是不适宜于生活的,但是依然对他很欣赏。其实书中各个人物描写的都很个性鲜明, 莱雷自不必说,伊莎贝尔、艾略特各有特点,索菲自我毁灭的悲壮,而对于靠绘画艺术为生的苏珊描述的亦是很动人,虽靠着这些画家为生,但她精明友好善良又坚定,对艺术有一定的鉴赏与追求,最终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我有时跟朋友说毛姆描写人性还是很深刻的,挺欣赏。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莱雷追求精神的超越、伊莎贝尔追求优越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艾略特追求上流社会的交际生活、索菲追求情感(失去后最终不能自拔)、苏珊追求闲适稳定艺术的生活........     

       无论追求什么,在这追求过程中释放的熠熠光辉都值得我们去欣赏!

来自她理财 iOS 客户端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0)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