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3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8篇帖子・45320人参与

发帖
TS

【2017/32】《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TS
TS   TS 2017-12-02 02:47 阅读(2581)

这是我今年主题阅读的最后一本书。

有关女人,有关参加战争的女人,从女人的角度去理解战争。本书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vetlana Alexievich的成名作。 此书作为我今年主题阅读的最后一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描写战争中女性的,而且本书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此书是在苏维埃剧变之后重新再版的。增加了一些之前被禁的内容。


1)战争自古以来就不是只有男人参战的。

公元前四世界,古希腊军中就已经有雅典和斯巴达女性士兵。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远征军里也有女兵。

17年瑞典的Uppsala大学考古学家利用最新的DNA检测发现一直被认为是男人的北欧海盗尸体其实是一位女人。

曾经有个特别吸睛的一组以色列女兵的照片,不知道多少人舔屏。

就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参与军事活动的记录出现在商朝。还有那个最著名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众多国家中,所有菌种兵种都有女性服役。英国有22万5千女兵,美军有45-50万女兵,德国军队中女兵也有50万人。而当时的苏联,参战女性达到了100万人,年龄大多在15-30岁之间。


2)女兵在战场上的各种角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年轻少女可以离开温暖的家庭,去踏上男人们都畏惧的战场?

她们中有医生,护士,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助理军医, 冲锋枪手, 话务员, 游击队员,司机,战地外科医生,高射机枪手,高级飞行员,空军大尉,野战洗衣队战士,游击队人员,通信员,等等。


卫兵员: 她是家中的老大,家里四个女儿,四个儿子。 老大和老二被爸爸送到护士训练班的时候,一个15岁,一个14岁。一年后,老大上了前线。

通信兵:一家七个人,父母加五个女儿全部上前线。 曾经梦想进音乐学院学习的,主动跑去当了通信兵。

司机:因为信奉斯大林,女孩子带病去征兵委员会报名当司机

调度员:主动愿意上前线的姑娘, 只有十六七岁。因为年龄的原因,没有办法进入她想去的狙击学校,当了调度员。

医生:一位当医生的女儿因为责任感而去参加。她的爸爸很高兴, 一大清早跑去兵役委员会领取了女儿的入伍通知书,回去好不炫耀

航空机械员又一个全家参战,且全部获得了胜利奖章的

狙击手:因为男友要上战场,自己也决定去上战场。 为此她并没有学习当时最需要人手的护士,因为时间太长,而去学开枪,当了狙击手。

一级飞行员:喜欢当飞行员的女人, 在战争爆发期间,丈夫上前线,她在飞行俱乐部开始教学员,为了给前线补充后备军。 收到丈夫阵亡的消息,她也主动上了战场,只把女儿留给了丈夫家人抚养


3)女人当兵的难处

上厕所:小伙子们随处都可以,女孩子们呢? 曾经有个女孩子他们团整天待在快艇上, 就她一女人, 有的时候憋不住,跳到水里游泳解决, 还被小伙子们一以为队长掉到水里了

非常时期的时候,多么痛苦呀。 有些女人子在战场上还是第一次来,有的人看到自己在流血,以为受伤了。

女生被发放的军服里内裤是男人穿的, 有的35码小脚的女孩子被发放的是42码的鞋子,要行军行走。后来从鞋子里直接摔出来,才被发现。 

拿着步枪的姑娘,走起路来,刺刀高出姑娘们半个头。


4)战场的残酷

很多年轻的女孩子根本不知道战场上的死亡是一件多么平常,多么随意的事儿,死神就在身边,随处可在。年轻人本身就容易被号召, 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没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很多人是主动去参战,哪怕在出发的站台上看到了很多摆放的尸体,她们年轻人依旧能够一路高歌,说笑打趣。可在身后送行的母亲眼里的悲痛,才是真正未被女孩子们认识到的残酷。


有人在战场期间参加游击队的时候在沼泽地的草丛里生了孩子。 她要用自己的体温烘干尿布。 她都是带着个把月大的孩子去执行任务。一个19岁的姑娘在战场上被子弹打中了两肺,第二颗子弹还是从两个脊椎骨之间射过去,双腿一动不能动。后来回到家的时候,妹妹给她看了她的阵亡通知书。


在后面关键时刻,《斯大林227号命令》: “绝不退后一步!” 只要后退就枪决..... 自己人对自己人开枪......想后退的不行,可是被德国人抓做战俘的,据说德国人不把女兵留作战俘,抓住就枪毙。


5)战后生活

女孩子们经过四年战争,回家后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买东西不付钱(战争中军队配给);不会穿裙子,不会穿鞋子(因为战争中只穿靴子)。有些姑娘回家后还长高啦十公分,因为上战场的时候年纪太小还在长身体。


有不少前线女兵后来一直独身,没能成家立业,有些甚至连房子都没有。 很多人在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时间里还住在集体宿舍。在战争中受过的伤,无论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对大多数人战后的重建生活影响都是巨大的。

有人说战争影片不应该是彩色,因为真正的战场是黑色的,以及另一种颜色- 血色。 


活着活到祖国的姑娘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当战争胜利, 前线的女兵回到祖国的时候。 女人们朝着她们大喊大叫,说她们用年轻的身体去勾引那些女人的男人... 骂的好难听。 有些女人盼回了丈夫,可是有很多曾经被俘的俄国军官或者士兵又被内务部审查,还直接牵连到家人。 他们为国而战,胜利后却被自己国家怀疑。


战争结束后, 很多村庄都开始了集体农庄。一个妈妈和她十岁的女儿是被当作两个成年的劳动力来算的。没有任何报酬,只有记劳动工分。还有一个村庄一的男劳动力只有四个老爷爷和五个10-13岁的男孩子,剩下的都是女人。 全部劳作都是手动,没有马,没有牛帮忙。 男人很多都死在了战场。在法国一站的影响比二战要震撼的多。 他们一直在纪念一次大战,而且很多法国人并不知道 苏联在二战期间为胜利付出的两千万人的生命。


结束语:

德国和苏联在二战的仇恨还一直延续到现在。几年前一个德国同事说德国人如果想去俄国,签证非常难办。 审批程序要比对其它国家严格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德国人是如何残忍对待俄国人的, 可是另一本书从德国人角度说确是另一回事。 所以这里很大成分上应该都是宣传攻势造成的。


人性的善恶并不是按种族或者民族分的。德国对苏联人的残忍程度和苏联人对德国人的残忍程度,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当一个人在战场上几天之后基本上就对死亡麻木了。眼里只有敌人,只有仇恨。当然也有部分人会去救治敌军的人,


很喜欢这里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通过我们在生活中,或参与事件中的定位去认识人生的。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半径。”  除了用在战争中,也可以用在任何事情上。所以对于战争我们无法去评判,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书籍的阅读,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战争。

比如一位在手术台边工作的女性,她见过太多截下来的四肢,她都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四肢完整的男人。另一位做炊事员的女性说,有时做好了一顿饭,可是一仗下来,人都死啦,没人来吃饭。 


年轻的女孩子们是如此天真,如此真诚。有绝对的信念! 一定要保卫祖国,为祖国而战。 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祖国而战,有国家荣誉感,是好事。可是很多战争其实都还某些个人的利益之战... 这又怎么说呢?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5)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