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图书法
属于本年度阅读主题第三类: 笔记文件整理 & 知识管理类阅读等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奥野宣之
总体体验一般。这本书一些想法和操作非常实用,但是在信息时代,我更加崇尚电子化。所有的笔记,记录,信息整理等,我更希望信息全部电子化,而作者更提倡的是手写和纸质版的笔记。虽然大观点不一致,但是其中一些步骤和观念倒是可以参考并加以利用。
1.一定要坚持做摘录和笔记,哪怕只是摘录了几句有用的句子,只是一句话的评论:这本书挺有意思的,也比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强。原因很简单:“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地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
2.作者分析了为何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搁置了很久,重新开始做笔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这点我深有感触,日常生活有太多的例子。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现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频率放慢了,就会让人感到失去乐趣。同理,几天不记读书笔记,再翻开笔记本的时候就会觉得提不起精神。
3.读书不能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这个观点和时下流行的拆书如出一辙,一定要有用才可以。不再是为读书而读书,书要为已所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另外一点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
4.养成重读的习惯-重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并不是写完放好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在读书时发现了感兴趣的内容,就应该扎实地多看几遍,偶尔还需要把读书笔记完完整整地翻一遍,了解自己到目前为止都读了什么书。这样的反复输出,也可以说是在对自己灌输思想。而通过这样的过程,已经消化过的信息又经历了一次精细的咀嚼。
5.读书和学习都应该从简单和兴趣入手。如果读不懂《微观经济学》,就先读一遍《漫画经济学》,做好笔记后再去读前者会更容易理解;如果看不懂大头的专业书或经典书籍,可以从儿童版或者是精简版看。
6.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件一举多得的事。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总而言之,要做读书笔记,要输出。更重要的是:写文章时遭遇了瓶颈,可以尝试先把喜欢的文章抄写下来。在抄写的同时,想写的东西就会从脑中不断涌出。从引用开始写文章,避免了无话可说的情形,即使抄写不用动脑,也一样可以促进文章的写作。有位作家说过,“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会让下笔更流畅。
7.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我最喜欢作者分享的一个他在做的一个小项目的例子“目前在网上做了一系列书评连载,名叫“只用三本书提高工作能力!商务书籍大比拼”。连载的主题是读三本相同主题的书,以此解决商务人士的烦恼,如沟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其实有点像主题阅读。作者的举例和恰当,比如:如果你在烦恼要不要跳槽,那么不一定只有找朋友讨论这一个选择。想参考别人的做法、从书中获得建议,可以先定好“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选择三本中意的书来阅读。这就好像请三位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并让他们进行对比和讨论一样。经过整理总结以后,渐渐就会得出一个假设——“其实就是这样的吧?”
8.制作检索用标签,这个个人觉得是电子化的未来。今年开始我要给自己做一个写作的数据库,我想基础就是要给每段文字,每篇文章制作检索标签和关键词。

嗯,养成重读的习惯
手写太浪费时间了
取有效的部分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