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综合理财 246600姐妹  154764帖子
发帖
规划君

你的“理性消费”,正在掏空你的未来

规划君
规划君   规划君 2018-09-21 11:52 阅读(1900)

今天我们说点有趣、欢喜、又悲伤的事——花钱。

 

消费分两种,一种是非花不可的,叫刚需;另一种是不花也能活下去,纯属寻开心的,叫弹性需求。

 

消费降级这个词已经喊了很久了,也有很多声音出来怼,不过讲真,现在很多人剁手的确没有原来那么爽快了。

 

帝都三里屯有家人均千元的西餐馆子,前两年得排大队,进去后服务员个个高冷无比,如今门庭冷落,小哥哥小姐姐们也变得和蔼可亲,对食客嘘寒问暖;

 

各大高端商场的奢品店,生意也不好做了,原来随便就千万级的销量,如今两三百万就已经不错了;

 

地铁上疲惫的CBD白领,打开外卖APP,为晚饭吃8元还是10元的优惠套餐纠结四五站……

 

难道大家已经彻底放下了浮躁的享乐主义,打算开始过“苦日子”了?

 

也并不是,大多数人还是在挣扎着,克制地,“抠抠嗦嗦地剁手”,并美其名曰“理性消费”。

 

比如,口红。

 

口红效应,大家应该听过。这原本说的是一个有意思的经济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就会暴增。

 

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购买口红的确比动辄几万的奢侈品理性得多。既能带来消费的快感,又不会让你大放血。女生如此,男生亦是,“包治百病”是治不起了,不过买支几百块的口红还是不心疼的,献媚一支“断货王”给女票,效果一样好。

 

不过,如果你自控力比较差,看到网红色就想买,集齐了一个调色板的口红,肯定得过万了,再看看你的月薪,又有几个万呢?

 

再比如,健身。

 

尤其是近两年,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周末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巨大改变,几年前还在唱K桌游的那帮人,如今已经开始跑半马、攀岩和骑行了。规划君搜集了一些资料,下面这张图是近年来健身人数增长情况↓

(图片来源于《2018中国健身产业报告》)


显然,从2015年开始,健身人数出现了暴增趋势,当然,这里面肯定跟“初老症”泛滥有关,年轻人开始枸杞保温杯不离手,对身体健康状况也愈发重视。除此之外,健身更成为80、90、甚至00后的重要社交方式之一。

 

不过,不是所有为健身的支出都可以看作是“理性”。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办张卡。然而什么事一旦需要办卡,就很容易出现浪费的情况。

 

大家最容易被推荐办的卡一般都是「年卡」,美其名曰一年内不限次数使用,办的时候豪情壮志想着每天都要来打卡,可实际上一年里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成了“一年只去一次的卡”,大几万就这么打水漂了。

 

对于自控力不强的“伪健身爱好者”来说,还不如按次消费,看似单价挺贵,但实际上一年下来,这样反而更省,也能自拍也能social,两全其美。

 

又比如,知识付费。

 

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怎么办呢,学习呗。电子书、有声读物、在线课程看上去都挺适合自己的,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嗯,要发愤图强了。

 

在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眼神后,便开始买书/课了,目前的知识付费大都从9.9元到999元不等,X堂课或一本书带你学会某项技能,其中的确不少干货,但你是否真的认真学习完了呢?有多少人抱着付费即得到的心态,买完也并没有好好看,只是囤在那,对自己说“有空再看”,然后依旧在上下班路上,或是睡前醒后刷微信微博和网剧呢?

 

始于“理性”,终于惰性,花钱买安慰,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些看似理性的消费,并非真正的“深思熟虑”和“精打细算”,相反,你还会自我麻痹地认为这种消费很有必要。于是越陷越深,开支越来越多,到头发现,钱没了,自己也没啥提升,还不如把自己的消费管理好。因为支出管理本身就是财富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很基础的先导课。

 

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没有孰好孰坏,只要在自己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只要不是透支未来理想达成的原始资本,都可以花,没毛病。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2)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