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低估了自己,还是高估了负债?
节日期间跟朋友相聚,聊天中少不了买房的话题,得知小夫妻已经买了二套房,此次负债不少,要知道,他们买首套时可是对贷款很排斥的,看来观念的改变也许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先说几个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买房的例子吧。我按照大家对负债的态度和买房的风格分了几个类型。
1、勇敢激进型
我亲戚家的女儿,90后。我之前的写90后消费观的帖子“年轻就有无限可能”中提到过,家里条件一般,父母辛苦供其读书,这女娃很争气,从上大学开始就一路开挂,奖学金拿到手软,保送名校读研,最后进入一线城市的大银行,工作一年就买个一居室小房子,30+平米,150多万,贷款100万,月供占到自己工资收入的一半多。自己对未来有很好的预期,还要攒钱再买结婚用的房子。在她的同学中,她买房算很早的,负债对她来说并不是多大的负担。
2、平衡型
现阶段大多数买房家庭还是能够正视负债,对自己的还款能力有很好的预期。买房时首选贷款,能公积金贷最好,不行就组合贷甚至纯商贷,贷款虽然有月供压力,而且有的因为月供占比高,压力大到日子捉襟见肘,但热爱攒钱的我们已经能做到支出=收入-储蓄,每月除了还贷,还要留出存的钱,剩下的才是可花的。实际上,贷款买房也是一种储蓄啊,那公示就成了消费=收入-储蓄(存钱+还贷)了。
3、后知后觉型
我最开始买房是在2006年,贷款时虽然贷的的不多,但收入少感觉压力很大,每月看着还贷的钱里有多少是利息就心疼,一但攒点钱就想提前还贷,我曾经申请过两次提前还贷,最终还清了那套房子的贷款。虽然不用交银行利息了,但当时手里资金又空了,那时候如果懂得理财,把提前还贷的钱再去置办房产,那将资产翻几倍了?所以在负债这件事上,我家是典型的后知后觉型。
开头提到的一起聚餐的朋友也吃了一次亏。买第一套房时,是2013年左右房价已经天天在涨的时候,而在这之前,老家父母一直认为房价会跌,不想让孩子们贷那么多钱,虽然手里攥着不少的首付钱,但慢慢地,这些钱从能覆盖70%的房款到覆盖50%都不到,终于想明白了,早点买房,早点贷款,其实压力比现在好的多。如今买第二套房,速度非常快,不再纠结贷款的问题,当然工作几年了收入增长不少,两套房都在贷款也可以负担的起。
4、极度保守型
我后来工作时认识的一位朋友,上学来北京并留在北京是多年前的事了,见识了北京房价的起伏起码有两三个周期了,但这位老兄硬是没动心、没买房,而他最开始也是不想负债并坚定认为房价会跌,一次又一次,现在房价翻了不知多少倍,而他也彻底麻木,甚至更坚定地不想高位接盘了。这是我见到的最保守的一位。
总结了这些,我只想说,对于不愿贷款买房的人们,是你低估了自己还是高估了负债?其实,梳理一下,买房贷款真的没那么复杂和可怕。
首先,我们买房是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俗话说有房才有家,我们对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多么的渴望,既然是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它。
其次,有目标、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房的时候可能不注意成了月光,可有了房,自然而然就会收敛一些,一旦断供后果严重啊,因此工作也会更卖力,可能工资增长也会随之而来,形成良性循环有木有?当然大多数人攒钱能力杠杠的,那边虽然负债,但这边手里资金会越来越多,不用恐慌。
再次,结婚后两个人一起努力还月供压力就小了不少哦,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蒸蒸日上的小家生活离不开两人的一起奋斗,先苦后甜的生活更是有滋有味儿,回味无穷。所以我还挺支持早成家的,感觉对了就结婚吧,相互扶持,财富一起积累。
最后,有合理负债的家庭财务才是健康的。现在,身边的朋友有谁全款买房我还觉得可惜,现在贷款利率虽然有调整,但总体还处于正常水平,手里有现金,尤其是大额现金,完全可以拿去买高端理财,赚个利差也不错,而且,有现金在手还有更多投资机会。
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不要等到万事俱备再行动,适当负债并不可怕,合理规划、努力经营自己的工作生活,财富的积累离我们并不远。

很棒
谢谢亲支持哦!
压力也是动力
嗯,喜欢这种压力,会激发无穷的动力
压力之下会想办法突破
对的,这是一种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压力。
是的,逼自己一把才知道自己多牛逼~哈哈
哈哈,会发现自己有那么大的潜力呢
哈哈,姗姗,我应该比你大不少,我都快四十啦
是啊,非常认同
会的,有目标就不远了,加油!
嗯嗯,加油💪,工资会越来越多的
好吧,我们自认都还很年轻
反省一下也好,我们不要太自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