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那点事儿

来自辣妈班・27篇帖子・143人参与

发帖
温度

读《看见孩子,看见孩子》,学习如何化解孩子“不快乐

温度
温度   温度 2019-01-14 11:34 阅读(190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父母从以前只要“养活”孩子就行,到现在希望“养好”孩子。而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在身体、思想等各方面进行努力。身体的不适、症状容易被观察到,但思想上的问题、状况,则需要父母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琢磨出来。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并没有什么经验,怎么观察呢?


读读《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本书里,布拉夫曼博士列举了自己遇到过得24个案例,具体身体有某种表象的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问题,作为家长或者是心理辅导人员,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最终孩子心理的焦虑或恐惧消失了,身体症状也迎刃而解。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医学博士布拉夫曼。他长期担任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具有50多年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是一位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心理咨询师。阅读《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时,读者也仿佛真的做了24个孩子的心理咨询,通过布拉夫曼的描述,看到他们的症状,父母如何应对,布拉夫曼如何指导孩子。


看见孩子,不仅看见他的问题,还要看见他的心理


本书的名字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其实反映了作者布拉夫曼的意图,作为一个家长,首先你需要看见孩子。这里的“看见”不仅是看到孩子的表象,如尿床、咬人、怪异行为等等,更重要的是,挖掘孩子表象下隐藏的问题。


比如12岁的托马斯还在尿床,一般家长可能觉得他是生理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但托马斯进行检查,确实没有生理问题。


这时候布拉夫曼经过观察,发现托马斯的尿床实际是心理在哭泣。为什么呢?托马斯的父亲不关心他们,母亲身体状况不佳,大哥有残疾。在公众的认知力,这个家庭确实会比较麻烦。而身处其中的托马斯,可能感受更深刻。但他没法用语言说出来,所以尿床就成了他的下意识反应。


布拉夫曼接着观察,发现托马斯喜欢被看作善于思考的人,于是他首先跟托马斯解释,他的身体机能没有问题,能够控制尿床。这点让托马斯如释重负,他明白了,尿床是一个自己身体能够克服的问题。


接着,通过逐步减少药物到最后不再使用药物、晚上少喝水等方式,托马斯终于解决了尿床问题。


这个过程,也是托马斯逐步体验自我管理,最终获得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信心的过程。


看见自己,改变教养方式,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布拉夫曼博士认为,父母在观察到孩子的问题后,应该反思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不妥,并进行相应的改变。


比如书中介绍了一个案例,将大便拉倒裤子上的莱昂。他们家的生活氛围很愉快,莱昂是个聪明快乐的孩子,他也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且很想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观察,布拉夫曼发现,莱昂的家庭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严格和纪律根本不存在。莱昂的父母在面对布拉夫曼提问时,常常需要讨论然后又无法达成共识。


针对这种情况,布拉夫曼博士一方面“看见孩子”,引导莱昂说出自己的焦虑,另一方面,让莱昂父母“看见自己”,莱昂父母的态度应该从表面的宽容与温和转向对莱昂清晰的支持与严格。并就这个问题进行奖励的承诺,这可以帮助莱昂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两个星期后,莱昂养成了定期去洗手间的习惯,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时候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会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有这个问题?这时候当局者迷,如果一直找不到答案,不妨请教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养方式都进行相关的反思。只有父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理解孩子、处理孩子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


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出现身体症状的孩子,有的是出于焦虑,有的是处于恐惧,有的是出于不懂身体构造,孩子的问题症结在哪里?这就要父母观察孩子日常游戏、画画、语言等,进行对应分析。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父母,首先要观察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


比如大小便失禁的安德鲁,他对爷爷的感情很深厚,但是父母没能带他去参加爷爷的葬礼,所以他一直没法接受爷爷已经过世的事实。


当布拉夫曼博士通过观察孩子的图画,了解安德鲁家庭的相关事情后,帮助安德鲁说出了他心中的焦虑,安德鲁感到轻松很多。之后,布拉夫曼博士又针对大小便失禁问题,为他们设立了一个积分体系,从行为角度,鼓励安德鲁控制排便,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孩子的发育在不同方面有不同进展,但很可惜,我们只能理解实体上的一些不足,如身高体重,对思想行为上的快慢,接受程度比较低。这需要家长自己能摆正心态,理解孩子的焦虑,让他慢慢适应,不一蹴而就。


在解决孩子生理问题方面,我们一方面需要观察到孩子的心理原因,理解孩子,帮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目标明确的行为管理促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两者相结合,最终,大部分问题,都可解决。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8)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