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会遇到“心理账户”分配问题吗?
理财过程中,我们常常对金钱的归属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我们薅羊毛得到的钱,多数归于“意外得来的钱”;又比如遇到大减价,买到心仪的东西,我们会把省下来的钱当作“意外赚到的钱”......而日常工作所得的钱,我们把它们归于“应得的钱”.
金钱就是金钱,没有什么差别,但我们内心对钱有不同的定义,于是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到我们的消费,我们的决策.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Richard Thaler就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大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账户-心理账户.
就说一说我遇到的一件事,昨天出门逛街,在一家鞋店里看到一双短靴,款式简单,穿起来也舒服,但是棕色太抢眼,衬的脚比较大,于是我就选了黑色和灰色试穿,就发现这两个颜色比较内敛,更适合我!
但是,我无意中发现,这一款鞋,有不同的价格,棕色39镑,黑色和灰色49镑.从商家的角度来看,棕色不好卖,便宜一点更容易卖;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模一样的鞋,就颜色不同,差了十镑钱,再加上便宜的那一双颜色不称心,就更不想买了,因为买黑色会觉得吃亏,买棕色又不喜欢,更闹心!
不买最好了,于是我决定不买!


不知道姐妹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
-
玉色蝴蝶玉色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