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飞雪陪你读《诗经》

来自财女读书会・15篇帖子・303人参与

发帖
纳兰飞雪

006 国风•周南•桃夭:“少女”与“桃花”间的千年情缘

纳兰飞雪
纳兰飞雪   纳兰飞雪 2019-07-08 17:23 阅读(2701)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桃:桃树。

▷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

▷灼灼:鲜艳明亮。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合适、顺利。

▷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由本诗引伸出的成语】

▷逃之夭夭:由“桃之夭夭”引申而来,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白话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3]

 

【整体赏析】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名家点评】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后世影响】

此诗开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晋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北宋陈师道《菩萨蛮•佳人》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周南•桃夭》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拙而已。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等词句,也是受到了这首《周南•桃夭》的启发,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经典意境。

 

参考文献:《林栖品读<诗经>》、百度百科

来自她理财 iOS 客户端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22)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