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这几年买银行理财产品确实很频繁,习惯了比较预期收益率,当然要首选收益高一点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预期收益率已悄然变成了业绩比较基准。这个话题倒也提醒了我,很好奇银行理财产品介绍里面关于收益率到底是什么样的呈现。
正好手机银行很方便,我查看了现在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典型的理财产品:
平安银行👇
招商银行👇
从上面看出,几乎定期理财类的产品全是写的业绩比较基准。在手机银行的理财产品中,我还看到,还有些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采用区间收益来表示。每日型的活期理财往往会用7日年化收益率来说明。
前段时间刚在招行买了一款理财,没有预期收益率不太习惯,那就只能参考业绩比较基准,查看了一下往期的净值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于是就买了。
进一步去了解了一下,其实现在预期收益率向业绩比较基准转变是理财新规的要求,从字面意思看,看到预期收益率就像承诺收益一样,但是大部分银行理财是不承诺保本的,所以改成预期收益率比较合适。
业绩比较基准代表了一个参考值,比如银行发行理财,第一期收益率达到了5%,那么再发行第二期的产品时就可以把5%作为业绩比较基准,但是注明业绩比较基准,并不代表这一期的收益率一定要达到这个值,高于或低于此收益率都是可能的。当然,现在银行竞争也比较激烈,一般情况下,理财产品运行起来其收益率还是能达到业绩比较基准的,但银行不会在书面上承诺。
就像我前段时间买的招行理财产品一样,银行理财产品都在向净值型理财产品转型,能涨多少是没法确定的、只能参考过往的业绩。因此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代表的是历史收益,对当前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只是一个参考。

打赏点赞,给认真做功课的美妞
谢谢亲!
谢谢亲鼓励!
谢谢亲!
谢谢亲鼓励!
谢谢亲打赏!明天去支持!
谢谢亲打赏!明天再去支持!
谢谢!
谢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