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米开朗基罗 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可能
近日在《蒋勋聊艺术大师》里,听完了第二位伟大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生。之前听了达芬奇的一生,让我感触良多。这两个人物分别讲了13集,每集30分钟,开始觉得好长,可是当听到最后几集时,觉得怎么这么快就要结束了。
1 关于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五百年前最有名的雕刻家,他16岁时做的《梯阶圣母》、23岁时做的《圣殇》、26岁时做的《大卫》,30几岁完成的壁画《创世纪》,都成为人类史上不朽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曾经这些名字在我看来,是那么的遥远又陌生,但在蒋勋老师的讲述下,他们却变得鲜活了起来,我想是因为听了他生动的讲述以后,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让我觉得对这些人物更加熟悉的缘故吧。
2 年青时的米开朗基罗
在米开朗基罗的自传里,他七八岁时就拿斧头雕石头。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他的奶妈养大的,他奶妈的丈夫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耳濡目染,到15岁左右时,他的作品已经非常精彩了。雕刻在当时只是个工匠,还不是艺术家。
十几岁时的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劳伦佐,他是佛罗伦斯的领袖,美第其家族的第三代,他当时创办了一个圣马可精英学院(佛罗伦斯圣马可修道院),他觉得米开朗基罗是个人才,于是让他不要再到街头去雕刻了,让他到他们家里来领一份薪水,以后的生活费都是他们付,他只用到他们家和他们家族的孩子一起伴读就可以了。
米开朗基罗幸运的来到了这个学院读书,他在这个学校里得到了很多的人文修养,当时15岁的他雕刻、绘画已经做的非常好,但他还会有更多的狂热,他想去读书,他会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只有手的技术是不够的,那样永远只是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工匠,必须要有思考,所以他读了很多柏拉图哲学,古代柏拉图哲学对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什么米开朗其罗能够在那么多一般的工匠当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开始有了知识,有了思考,有了哲学和信仰。
16岁时他创作了两件大师级的重要作品:《梯階圣母》和《战斗》浮雕。这两件作品传达出来的美学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梯階圣母》完全是基督教精神,非常圣洁,可是《战斗》(又叫《人马兽》)的作品完全就是希腊精神,表现肉体郁闷、焦虑、烦躁不安的状态,带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情绪。因此他给我们传达的美的感动也非常不一样。让我们看出他身上有一种矛盾,一边是基督教,一边是希腊。有两个不同的文化在里面激荡和冲突。
雕刻有两种美,一种是精雕细琢柔和的美,还有一种是大刀阔斧的热情、浑厚的美。
达芬奇比米开朗基罗大23岁,在米开朗基罗之前,一直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其实这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可能正因为有达芬奇,才促使他一直思考自己有什么地方和他不一样的?比他更强的?达芬奇画的女性被世界上认为是最美丽、最温柔、最善良的女性,他不可能和达芬奇比柔美,因为这方面他比不过达芬奇,因此,米开朗基罗后来越来越走向阳刚。正如蒋勋所说:美其实很简单,就是回来做自己。如果他一直模仿达芬奇,他永远就是第二,他永远不会是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19岁时做了一件雕刻作品《基督像》,雕刻的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显得比较悲苦。同一时期他还做了另外一件作品叫《酒神像》,主题是与希腊神话有关。米开朗基罗对《圣经》有很深的阅读,所以他能把圣经当作作品的背景,同时他也非常了解希腊神话,他的作品中又有很多以希腊神话为背景的作品。
因此,艺术家的背后还有一个部分,可能是阅读,或者是思考。有些画家虽然他画画的很好,技术很好,但他的作品没有内容。真正可以使创作一直永续而不断超越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内在的思想本身。所以,米开朗其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我们不能忽略他在文学、哲学、历史、神话、信仰等各方面涉猎之深,因此他才能够不断的从工匠最后提升到一个艺术家的地位。

(配图文字:米开朗基罗年轻时做的《圣殇》)
米开朗基罗23岁时,他被邀请到罗马,做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叫《圣殇》。这件作品一直被称为让人震惊的作品。

26岁时,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品《大卫》,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作,长达一两百年。
3 中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
他做的《大卫》被称之为是登峰造极的作品,意味着他好像已经达到巅峰了,不会再有更好的作品出现了。当他30岁的时候,他确实迷茫过,后来到了罗马,有位教皇请他把教堂里的壁画再画一遍,他想创造出最伟大的艺术品。那个屋顶非常大,一画就要画好几年。这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也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他擅长雕刻,并不是很擅长绘画,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于是他33-37岁间都在画这幅伟大的作品《创世纪》。
《创世纪》是旧约圣经故事的第一章,告诉人们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宇宙怎么样开始有了光有了黑暗,有了日与月,怎么样有了海洋,有了陆地,有了人类,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幅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
这幅画是在19公尺高的天花板上画,1080公尺的画,它是一幅湿壁画,先要用石灰打底,糊上去以后没干之前就要立刻画上去。米开朗基罗的助手都受不了他,因为他一工作起来就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的,后来米开朗基罗把他的助手都赶走了,接下来,所有重劳动的工作都必须自己来做,他每天必须扛着重重的沙子、水泥、水,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去和这些东西,然后把底打好,最后他一个人在天花板上画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画完之后,他的颈椎已经无法像常人一样灵活了,因为画这幅画期间,他一直要仰着头画,最后导致颈椎受伤。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生命里非常顽强的部分,他不断的挑战生命里的难度,越难的地方他越要咬着牙去拼。这也是文艺复兴中非常值得人们赞扬的精神。
到了米开朗基罗45岁前后,中年的他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死,所以他的作品不再只是雕刻,变成了一种思考生命的哲学系统,所以很多人觉得他中年以后的作品比较不被众人理解。他为美第奇家族设计的陵墓,即圣·洛伦佐教堂这个作品是他人生中比较完整的一个作品,建筑设计和人物雕像设计都包括其中,这个教堂很小,但却给人温暖的感觉。
米开朗基罗60岁左右时为西斯廷教堂画了壁画《最后的审判》,30年前他曾在这个教堂画过《创世纪》这幅伟大的名画。而《最后的审判》比他35岁时画的《创世纪》还要令人惊叹!里面充满了年轻、澎湃的热情。
4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活到了89岁,他的创作期非常的长。虽然在他60岁之后,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他常常形容他的痛风,他的关节疼痛使他无法行动,连从床上爬起来到他的工作台都要走好久好久才能到。可他永远在他的创作领域当中保有一种年轻的好奇感。他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东西没有任何的留恋。
其实他在19岁就已经成名了,但他没有陶醉在过去的光荣里,他总是想下一步他要如何突破他自己。人的意志力是可以超越生理年龄的。在身体这么病痛、衰老的状况,凭借一种创作的热情跟意志力,米开朗基罗可以一直使他的60岁、70岁、80岁以至于89岁时还能创作出惊人的作品。
创作需要一种热情,需要一颗年轻的心。
米开朗基罗在接近70岁时,他所做的伟大的工作,就是今天的罗马地标性建筑圣彼得教堂上高高在上的大圆顶设计,使得他在世界的天空线上留下了一个不朽的标志。

(配图文字:圣彼得教堂)
晚年的他曾重复做了三次《圣殇》这幅作品。早在他23岁时就做过一件《圣殇》,70岁时是第二次做,80岁时他又做了一次,到89岁时又做了最后一次。最后三次的雕像中的人物一次比一次精简,内容却一次比一次升华。
他23岁所做过一件《圣殇》,还放在圣彼得教堂里,很多人去膜拜和赞美,认为是他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可是,已经到了70岁的米开朗基罗,在反省他23岁所做的作品,虽然他这么的被人赞美,但他觉得那个时候他太年轻,很多东西他还不懂。所以他要再做一次圣殇,再做一次,再做一次,重复做了三次。

(配图文字:米开朗基罗70岁、80岁、89岁做的圣殇)
他觉得年轻时的他把一个死亡的主题做的这么青春、唯美,是亵渎了死亡。死亡里面应该有一种痛苦,有一种庄严,是年轻的时候不会懂的。所以,他晚年时做的《圣殇》是现实里的死亡,现实的死亡不会是好看的状况,可是它是一个很庄严的时刻,因此,米开朗基罗在70岁的时候,想让人们看到死亡的哀痛、绝望、无奈和无可奈何。70岁以后的《圣殇》可能才是米开朗基罗给人生画的最好的句点。
他89岁时做的《圣殇》中只有耶稣和圣母两个人,但这个作品最后没有做完,他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雕刻这个作品。这件作品和前两件非常不一样,他把整个造型变得细长,之前70岁到80岁的两件圣殇都有点从上往下压的感觉,最后做的这件有点往上升的感觉。
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说:死亡是最难堪的痛苦,可是临终的时候同时也是解脱,好像他们的痛苦都已经解脱掉了,身体留在人间的痛都释放了,但有一个精神的东西在往天堂飞去。
最后蒋勋说,从第1集到第13集,他讲述了这个艺术家的一生,一直到他89岁的故事,希望能让大家了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生命本身。
以上内容整理自《蒋勋聊艺术大师——探索米开朗基罗》音频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