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女第16天:长赢投资的关键【21天变财女训练营第一期】
财女第16天:长赢投资的关键
写在前面:
写作业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请在阅读完教程后,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如涉及到隐私,可隐去真实数字。
请相信,你做作业是为了自己的“钱”,不是为了她理财,也不是为了班主任。
相关:
————————————
很多同学向班主任表示,投资实在太难了,总感觉与“真理”之间隔层纱。其实,老班自己也总有这样的感觉,我把这种情绪归结于:任何事物,你探求越多、未知空间就越大、懂得就越少。这恰恰说明你迈入了“投资的门框”。
试想一下,如果聊什么我们都懂,见谁我们都能聊市场下一步走势,未来如何操作你都成竹在胸——为什么你还不是亿万富翁呢?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过特别划算的购物经历?是不是第一次买股票还赚了挺多?是不是还有过一笔收益不错的民间借贷?或者曾因工作表现获得老板的青睐?其实人生也好、投资也好,获得一、两次的成功并不难,难的是长期、持续、稳定的保持水准。
你也许有个女朋友,特别有品味、特别识货、特别会搭配⋯⋯相信我,她一定是买错了很多次衣服、花了很多冤枉钱才有了今天,不信你去问问她?若她说是从小就知道的,那相信我,她妈吗一定买错过很多次衣服、花过很多冤枉钱。
任何得到都是需要付出的,你要做的不是拒绝付出、而是付出之后记得总结,不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现在,就给你前人总结出的四项基本技能、16条行为指导,请日后按照这些方法约束自己的投资。
之一,投资理论不是坐而论道
不谈高大上,只谈跟日常生活相关的投资理论和数据分析思路。
投资理论的四个主要思想:
1、风险。任何一项投资,基本特征都是收益风险紧密相关,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上涨900%和下跌90%的因素;因此,永不与要期望不承担风险就能够获得高收益,此外,当经济前景看起来不那么“另人激动”时,收益率反而会高;风险资产持有时间越长,亏损的概率就越小。
2、预测。不要凭空判断资产价格(比如股价),分析主要资产类别未来长期收益率的能力,比预测具体一只股票容易;股票和债券这些风险收益产品的价值,在于他们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相同收入的价值,现在肯定比未来高(贴现率)。
3、盲目。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专业投资者(比如基金经理)有很好的选择能力,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排名都是随机的,这就是你依靠选基金经理很难买到基金的原因;也没有证据表明,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
4、组合。长期来看,投资组合比市场预测更有效,但过去的组合对预测未来的帮助很小;最好的投资组合,是配置风险资产(股票)和无风险资产(短期债券、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
用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和选美理论的投资人)在1934年写给朋友的信中的话作为总结:通过普遍撒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人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两三家。
*给爱学习的同学的课外知识点
贴现率: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当前价值)的利率,一般是用当时零风险的利率(例如银行同业利率)来当作贴现率。
举个例子:贴现率为10%,明年的100块在今年就相当于100/(1+10%)=90.909090...块钱,到了明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说,今年用90.90909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相当于明年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
股票投资考虑贴现其实是因为投资者购买的是他们认为这家公司在未来可能创造的业绩,而不是过去或现在的资产,因此在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总目标的现代企业中,上市公司股票的估值更注重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评估。也就是说,现在的股价是市场对于公司未来价值的讨价还价。
之二,投资历史的教训
历史不能拿来预测股价,只能让你看清什么是教训。
从历史来看,至少能获得四个有价值的教训:
1、牛市的时候,市场和大众都容易陷入疯狂,2008年的股市和2012年的黄金市场就是这样,即使“涨的离谱”,也有人坚信这是投资机会。
2、时代在发展,金融创新会使投资者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类型(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所以对待新型的投资,要特别防范风险。
3、历史的繁荣和萧条的转化告诉我们,全民性上涨的时候,往往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股票价格已经超跌甚至已经和现在的价值相当了(贴现率为0),那就是买入的机会啦。
4、想在股市赚钱,要么必须走在大家前面,要么就得很确定,众人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朝着和你相同的方向去。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某天,学生和教授一起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张100元钱的钞票,学生快步急走、正待弯腰时,教授拉住他说:不要拣,观察下,如果这真是100元,早被人拣走了。
之三,克服投资心理
最强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经济行为最基本的假设,就是投资者是理性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但其实,经济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全球变暖也是、水资源缺失也是⋯⋯人类是非理性的,反应在投资上也是。假设一家公司获得了普遍的好评,人人都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会发生什么?1、股票价格变高、相应未来回报就会变低;2无法卖出,因为缺乏潜在投资者(看好的人都买了),股价就把不会上涨了。
投资时,尽量避免这四种行为:
1、有的投资者年年能有盈利,有的就一直在亏。这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们在选股或者把握时机方面有高下之分,这也说明他们利用胜利和限制失败的能力有差距。
2、人的心理也是影响通胀或者通缩重要因素。人们对价格涨跌的预期将极大地影响价格涨跌,它也是价格趋势持续的一种动力。
3、人们总是对市场过于乐观或者不自觉的对某一行业过分关注,这容易引发追涨杀跌,从而放大风险。
4、交易次数太多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或者受波动、信息的刺激做出不理型的买卖决定。
* 给爱学习同学的加课
无聊阻挡你进步:为什么投资总是看起来高大上?为什么投资者么难学?因为理论很无聊。但是,投资更令人矛盾的是:现实很刺激。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喜欢“低成功率+高回报率”的投资,比如:彩票。投资界有一个“投资娱乐定价理论”,描述了这种现象:所有兴奋的感觉都来自你的投资,但同时你失去了作为补偿的收益,就想天平的两端:一边放着很高娱乐价值但是零回报率的证券(比如前段时间引起了列讨论的娱乐宝?),另一边是需要认认真真看财务报表的成长股(比如百度和腾讯哪家盈利能力更强?)。后者确实没意思,因为不是每一个投资都能用来讲故事。
之四,了解金融投资行业
班主任先偷懒的引用一个帖子:
中国金融行业四大块——银行、证券、保险、期货,让我们一一数来,看看这些行业究竟是为谁服务的?
银行:银行的诞生本来是一个财富的保险库象征,人们把多余的现金存在银行首先是为了安全,其次才是保值。银行的商业模式本来是利息存贷差,但是自从银行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利润指标驱使银行在本质上嫌贫爱富。存银行只能得到些微利息,甚至和物价相比还是负利率。然而,银行却用低利率资金成本,向房地产和政府工程大放贷款。造就一小批富翁。房价狂升,倒逼居民高价买房。结果是银行高管得到特高薪酬,房地产老板暴富。
证券:中国股市自诞生起,每个毛孔都是血淋淋的,有多少个中小散户在二级股市中赢得财富。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都是为富人和权力阶层设计的。远的不说,就说创业板,许多有背景的人在上市前可以突击入股,广东一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居然因为要满足股东不超过300人的所谓法律,强行低价从职工中掠夺几千万股,造就老板暴富的现象。
保险:这个行业的猫腻就不一一细说。总之觉得就是一个庞氏骗局。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二十年后能领到保险金?
期货:从事期指的散户90%都是亏损的。金融信息总有一些神通广大的机构能事先得知,而期货本来就是炒预期,比这些机构慢几拍,散户在期货上的亏损是理所应当的。
不考虑吐槽的因素,其实这个网友说的是: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对称,造就了个人难以在金融机构设定的游戏规则中获胜。
以下四点帮助你了解金融投资行业、了解自己所处的游戏规则:
1、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你可以攒钱、可以买进卖出某种商品获得差价,但记得,如果你从金融机构借钱,成本就一定高于票面利息。当然,你还可以使用杠杆(比如期货),但要承担极高的风险。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高成本、要么高风险。
2、经纪人为你服务,本质上就是获得佣金。不要轻信他们的建议,就如同不要轻信他们的信息一样——如果他们确定信息的准确,一定会辞掉工作自己投资的。
3、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的主要业务都是“募集”,他们聚集基金而不是管理资产,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是规模而不是收益。
4、99%通过报纸杂志了解的信息和100%通过电视看到的信息,都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财经记者都不懂投资,他们只是金融机构的发声工具。
最后,回答大家都会有的疑问:我该听谁的?
我想,负责的建议是这样的:
1、听自己的。市场的变化和你对市场的了解就是最好的指引,别人的建议只会干扰你的判断。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你的困惑。
2、养成良好的自我训练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去预测市场涨跌,而是去寻找能够成为你长期投资的目标。
3、不要试图在低点买入、高点卖出,偶尔成功了将那归结为运气而不是你的水平高,很少有人具备那种水平、甚至是高概率发生的运气都不可能。
4、市场疯狂时,别羡慕别人赚的比你多,那只是短暂现象;市场萧条时,你最好什么都不做,或者勇敢点儿拿出一部分现金买入。
5、把精力用在规划财务目标和投资组合上。关于如何制定财务规划,我们会在后面的课里专门提到。
作业:
1、你怎么看待老师的经验论?就是那个“100元故事”中的老师。
2、总结下,你最擅长的事儿是怎么做到的。借此认识自己性格和思维方式中的“最强”部分。(例如:班主任最擅长统筹,可以同时达成多个目标,原因是1、强迫症性格-喜欢干预过程和结果,2、热心-总是把别人的事揽来自己做⋯⋯所以班主任特别喜欢定规划和流程表,你们应该发现我是表格控了吧?)

1.先听取老师的意见,观望看看,还是觉得像的话,会捡起来再看看。
总结:前人的经验值得听取,但是等掌握相关知识后,还是自己判断比较好。谨慎是好的,但是太谨慎也会错过机会。把握当下,趁现在还年轻可以承担风险就去做。
P.S. 最后好像偏题了,23333
2.擅长的事情,耐心和坚持,不过这个也是有针对性的。我属于“3分钟热情”有喜欢的有兴趣的才能持久,过了段时间不喜欢了就会扔了。当然,也有部分是我一直都喜欢的,已经养成习惯的。![[微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