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八年上大学的女生最终做了全职太太,这……
本来是不想刷这个热度的,无奈热度反复蹭我,那我就说说呗。
事情不想复述了,等我找张图贴贴:
首先,我充分理解这个赞助者的感受,属于“希望兄弟过的好,不想兄弟开路虎”的感受。
真要是发生了这种事,而且这个兄弟还是被我接济大的,产生“原来小丑竟然是我”的失落实属人之常情。
其实呢,大可不必,要知道“做好事莫忘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万不要把做好事当作投资,觉得付出就能有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当然赞助者从没有想要得到任何的物质回报,但是她其实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自己赞助的女孩改变了出生农村的命运,自强不息的努力,努力10年后,终于有了请她喝星巴克的能力”。
这个版本是不是很熟悉,就是粉圈里“事业粉”那一套嘛,我打call,我应援,我要陪伴弟弟成长为一线。
很容易塌房的,塌房的时候,估计心情跟这位赞助者一样样的。
核心就是“对方不按你的心意生活引起的赞助者的不爽”
可是人都是不可控的呀,无论是向上不可控,还是向下的不可控。
一旦出现了不可控,就变成“花钱买难受”的局面。
得不偿失。
怎么办呢?不做好事了,不不不不,换个思路——好事咱们坚持做,但是额度控制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以内。
所谓能力范围就是,一杯拿铁的价格。至于是一天的咖啡钱,还是一个月的咖啡钱,看你的意愿罗。
要点就是,这钱咱们付出去不难受。
因为我注意到这个故事里,赞助者最难受的部分是,在她收入还很低的时候,要拿出每月收入的一半资助这个女孩。如果这个钱只是她某天下个馆子的额度呢,估计就没这么难受了。
慈善不是投资,慈善只是消费。
只要你捐钱了的当下,你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这个平静正好抵偿你损失的那部分钱的效用,那么这个你捐的钱就话的值得了。
至于你捐出去的这个钱滋润的种子,长成了栋梁还是灌木,跟你没关系。
用这个想法去做好事,肯定不会郁闷。
反之,如果能力不够,自己都过得紧巴巴的,那就不要强行上慈善了。
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你急什么呢?
先把自己过好最重要。

全职太太其实比读大学更难,因为要拼颜值、情商和情绪价值,不然大山里的女孩要上嫁而不被轻视太难了。
其实并不是只有年轻漂亮,如果没有上大学,就没有平台认识到他的老公,而她的婆家也不会认同一个漂亮但没学历的女生。对于她个人而言,读了这个大学,跨越了阶级,是最优解,但是没有可复制参考的价值,所以资助者觉得预期落空而难受。
赞助了也不能支配人家的人生选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