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止盈指南
市场如火如荼,半个月时间,大盘在带量突破3674后(去年924峰值),即刻攻下3731(21年高点),站上3800点,创十年新高,现在看3900甚至4000点,也就是一哆嗦的事儿了。
全网都在教你买啥,可是对于一些浮沉了几年的基民来说,当下最关心的莫过于“止盈”。
因为亏过钱、淋过雨,当看到自己账户由绿转红,欣喜之余,总夹杂一丝隐忧。
亏了这么久,一直想着回本就走,可真到回本、翻红,又开始犹豫,这万一要是错过后面的大行情,这么些年不是白熬了么?尤其是在21年高点入场的小伙伴更是纠结,根据中信证券统计,2020~2021年发行的主动型公募加权净值回升至0.96元/份,已接近盈亏平衡点,走还是留,是个问题。
今天咱就来说一说,牛市怎么止盈?
就像开车先学刹车,滑雪先学摔跤,启动前,得先知道怎么恰当又安全地停下来。投资也一样,无论新手还是老手,下面说到的止盈对你都很重要,新手得学,老手更要调整思路,因为现在是牛市,和前两年的操作还是不太一样的。
止盈,就是把账面浮盈变成实盈,落袋为安。最常见的止盈方法是“目标止盈”,就是想好自己要赚多少,到了目标价位就卖,比如目标赚30%,那么涨幅到了30%就卖出。
但这种方法过于理想化,并不好操作,止盈点设太高,很久都达不到,耽误时间成本;止盈点设太低,了结太早,后面大头没吃到,反而容易眼红再进时高位站岗,这种现象常在牛市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一锤子买卖,建议可以采用“分批止盈法”。
比如,把资金分成2到3份,给每一份由低到高设置不同止盈点↓
第一份资金,设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来赚取偏稳的安全垫收益;
第二份资金,设一个中枢偏高的目标,用来做趋势跟随的收益,因为牛市的热点板块极易超涨,可以适当把目标定到比合理再高一点的地方;
第三份资金,不预设上限,而是做移动止盈,这部分资金目的是防止卖飞,你不需要设限,但需要时刻跟着,一旦趋势走坏,比如从高点算,亏到了你的心理止损点,比如从最高点处跌了10%、20%,就果断卖出。
现在行情不同,前两年震荡市,大家常用网格去交易,通过赚X%出,跌X%补仓,来进行再平衡。牛市思维就不一样了,它更偏向于趋势赚钱,而不完全遵从于均值回归,比如当前一些成长风格赛道,动辄50%,甚至翻倍,我们用之前的经验,比如看量能、换手率、看阶段涨幅、成交占比等等指标,感觉已经是涨到头了,但由于现在市场积极性高,流动性好,可能使得咱们震荡市的经验阶段时效,卖太早容易错过后续的涨幅。
这种分批止盈法,相对平衡了“卖飞”和“过山车”的矛盾,第一批和第二批止盈帮你兑现了安全垫利润;若真正开启趋势性行情,第三批又能让你不至于过早全部下车,有机会享受到更多的上涨,即便后面没涨上去,反正前两批已经锁定了一部分收益,咱也不亏。
大家在实操时,对于不同的标的,需要设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和每批次的止盈点,也要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
比如,如果你卖的是比较大的宽基指数的ETF,类似沪深300这种,相对来说阶段收益不会那么大,那么把资金分成2份就好,比如第一批可以设在3-5%,第二批8-10%往上,根据宽基指数的风格来调整目标,一般来说牛市初期的成长风格涨幅会大于价值风格;
如果是行业ETF或是更细分一点的赛道ETF,比如创新药、机器人、芯片、人工智能等等,建议分成3份,如果资金量大则可以更多,根据你入场时的指数估值分位,来制定不同的止盈点,这类主题可以相对设置高一些。下面是今年以来一些比较有热度的ETF的阶段涨幅,大家可以参考来对标一下自己的预期↓
上面主要说的是对于被动指数或者是有针对性的主题的分批止盈方法,对于均衡型、没有明确投向束缚的主动型权益基金,大家可以把止盈阈值放宽。因为大部分主动基金经理能够跟随市场进行调仓,并且今年市场气氛好不容易热络起来,他们经过前几年蛰伏,也很懂得珍惜当前这种能够在上行贝塔中去挖掘阿尔法的机会。因此,持有主动基金的投资者,尤其是对于亏了好几年的主动基金,先别急于赎回,还是按照分批止盈的方法,把后面批次的时长相对拉长一些,收益也可以相应提高一点,需要观察的维度是,和基准指数或同类基金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如果比较长期都持续低于平均,可以考虑换基。
对于持有权益类基金投顾组合的,和上述情况就不太一样了,除了一些目标盈产品,大部分投顾组合都没有明确止盈点,也不需要你过分关注止盈。
个人投资股票或者基金,设止盈点是为了“卖出获利了结”。而投顾的目标是“长期资产增值”或者“实现投资目标”(如养老、教育等)。它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交易。并且,投顾的“止盈”是融于投资管理中的,比如再平衡或策略调仓,而不是等到某个点一次性卖出。投顾管理团队会基于宏观判断、估值分析等,在不同资产、不同风格、不同行业基金之间进行切换。例如,当他们认为某个板块估值过高时,会逐步减持相关基金,转而增持估值更合理的其他板块。这同样是对高估资产的“止盈”行为。
作为基金投顾组合的持有人,与其关注什么时候止盈,不如把注意力应该放在以下三点:
一、审视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资金规划
这其实是买入之前需要问自己的一件事,这笔钱计划用多久?是养老、还是教育金、或是买车买房?
如果投资目标比较临近,比如这两年就要买车,那么你才需要适时进行手动分批赎回,或者选择投顾提供的“目标盈”类的服务,而不是等到期用钱的时候再赎回。这种赎回其实和投顾策略关系就不大了,主要是看个人资金使用需求。
二、跟踪投顾组的策略是否“漂移”
对于不马上用的钱,不需要过分关注止盈,但需要定期(如每月、每季度)查看投顾发布的定期报告以及调仓报告。看看现在的投资策略是否与之前制定的一致,如果有调整,是不是能够自洽,以及是否符合你的风险偏好。比如,当初是一个稳健型的股债平衡策略,突然比较长时间满仓股票资产,这就可能出现了风格漂移。如果策略始终如一,即便短期波动,也值得再耐心等等,但如果策略改变,就得再评估一下看,是不是还适合自己了。
三、评估投顾服务的长期业绩和一致性
对于投顾组合,咱们可以更“宽容”些,不要过分关注短期,比如几个月的涨跌,重点要考察的是,它能否在长期(3-5年)实现其策略目标,能否跑赢产品对应的业绩基准,比如沪深300。
如果投顾组合长期业绩都持续、且大幅落后于基准,那可能意味着策略失效,这时不妨可以考虑终止服务并赎回,这是一种基于结果的“止盈”或“止损”。
总之,分批止盈法是一种普适性比较强的权益类投资的止盈方法,尤其适合单边上涨趋势较强的行情。只不过不同种类的权益投资,比如被动指基、主动基金、主题性基金等等,划分阈值需要相应调整。分批止盈法的好处在于,当你部分落袋后,剩余仓位的交易心态会轻松很多,面对后续波动时,你的交易思维也会从“害怕亏损”变为“尽可能扩大利润”。
最后简单说一下最近的市场,短期涨幅确实大,但从资金结构、大盘分位、杠杆程度等等看,行情不会这么快熄火,后面可能调整会有,但不会瞬间牛转熊。
就不多拿基本面、技术分析来格局大伙儿了,以最为直观的官媒口风来看,现在问题不大。毕竟往前倒,07年和15年,那两次市场特疯狂的时候,咱证监会都是出来喊过话提示风险的。
比如:
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警示投资者理解并始终牢记“买者自负”的原则,理性管理个人财富,安全第一。当时不少人抵押房产或是拿着养老钱去炒股,证监会出于对市场过热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担忧,提出了警示。然后当年10月份大盘达到6124历史高点,一年时间就跌到了1664点,累计跌幅70%+;
还有就是2015年2月-5月期间,证监会至少6次提示股市风险。之后的6月份,大盘从5178点,三个月就跌到了2850点,几乎腰斩。
虽然说,唱多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提示市场风险,确实是中国证监会的职责之一。从历史看,以前证监会也准确、并超前地成功提示过市场过热风险。所以说,官媒发话得重视,毕竟他们能够获得的数据、能掌握的情况,比咱们要多得多。到时候要是话风有变,咱该听劝还是得听。
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END-
往期精彩“金组合”推荐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