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北°小北°
5/7:
TED:《一叶障目的危险》
加拿大一个叫利比的小镇使用很多蛭石,而它被一种毒性很强的石棉材质污染,导致镇上的人患上石棉肺,但当地人都视而不见,选择了忽视。一个叫盖拉的女人在她父母因为这个原因双双去世后着手调查找到问题所在,邻居都不相信她,也不承认这个问题。最后找到西雅图的研究人员去证实了她的结论。最终小镇上用的蛭石都换掉了。这种现象叫故意无视。
“故意无视”:对于一个你能够知晓或你应该知晓的信息,但是你设法不去知晓,你选择了不去知道。
知道存在问题,但选择沉默,这是人类的通病。原因:1、害怕被打击报复;2、看见问题是无用的,什么都不会改变。
但是,我们应该使用我们拥有的自由。你看见了、知道了、说出来了、去改变了,就是在使用你的自由,而不是别人认为的告密者。
如果你不使用,自由就不存在。
阅读:《台北女孩看大陆》,1小时。
台北女孩的豆瓣文集,文笔轻松有趣。从一篇篇随笔中看在北京生活的她眼中的大陆和大陆人,看她的态度如何慢慢转变,看她眼中的台湾与台湾人,看她描写呼和浩特的繁华与房价写青岛的海鲜和大妈写山西的蓝天,等等。
最后,打这个卡花去半小时,略慢。
明天要继续噢,吼吼。
-
小北°小北°
5/8:
TED:《我得过的最好的礼物》
视频很短,不到4分钟。但我看了两遍。
讲者在5个月前得到了一个意义非凡的礼物,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让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爱和感激,让她重新检视到底什么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让她重新定义对信仰和灵性的看法,得到无可匹敌的生命力和能量,得到新的挑战、新的启发,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变得更谦逊,生命被赋予新的意义。
这个礼物是脑瘤,成血管细胞瘤。演讲时她已痊愈。
她含着眼泪说:“万一你必须要面对出乎意料的事,不管是你不要或是不确定的,你都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份礼物。”
阅读:《台北女孩看大陆》 40分钟
《人人都爱经济学》 40分钟 (1—3章)
《人人都爱经济学》把看起来高大上又严肃的经济学写得通俗易懂,一个个专用名词和经济现象被作者用生活化的例子浅显的解释出来,偶尔还令人发笑,同时又让人增长知识。赞(唉好词穷)。
放点书摘:
1、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显得不够,经济学把这个特点叫做“稀缺”。
2、“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就是经济学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首先说这句话的,是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它的本意是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把时间用于白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就是机会考虑。它提示我们做事的真正成本,不是为做一件事已经付出了多少,而是为做它所必须放弃的那些东西。(显然我一直理解错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4、边际考虑是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我们只需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所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5、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只有一个,那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做事情必须考虑机会成本。也就是,不但要看由于做这件事我们得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因为做这件事我们失去了什么。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还多,这件事情就不值得做。
6、“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
小北°小北°
5/9 和5/10:
TED:看了四个,因为在路上,有时间。
1、《我为什么深爱着一个曾经背叛我的祖国》:关于第三代日裔美国人的故事,和他对美国民主的理解。讲了两件事:珍珠港事件时美国政府将在美的日本人集中关押、二战中的422步兵团。此前都有在高晓松的《晓说》中了解过,现在在日本人的讲述中重温,更加感慨。
2、《我不是你们的励志榜样,谢谢》:我们把想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残障人士当成励志对象,其实他们并不接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看轻。听听当事人的声音。
3、《所有人都在隐藏些什么,让我们鼓起勇气敞开心扉》:讲者讲她的出柜经历,并不是gay才需要出柜,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柜子,我们被困其中,担心太多于是不管出来。这一部需要再看一次。
4、《做父母的快乐,何以企及》:越来越发达的当下,父母育儿中的困惑,和自身身份的焦虑。关于此点,讲者的建议:保持礼貌,职业道德,爱——幸福和自尊将自然成长。
阅读:《让我留在你身边》,50%两天都看这本。在外面时会比较想看轻松一点的书。这本书以狗的视角和口吻写成,有时欢快,有时忧伤,像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治愈系。
-
小北°小北°
5/11:
TED:《失去一切》
一场大火将大卫.霍夫曼的家烧了,里面有他收藏的所有书、唱片和电影。
他说:你得将坏事变为好事。
于是他着手将烧毁的物品再收集起来,以其他形式呈现。
阅读:《让我留在你身边》
继续被温暖。
“你可以对感情不认真,对工作不认真,但时间对你,是认真的。”
-
小北°小北°
5/12:
TED:《我们对选择的痴迷》
“当你在人生中抉择时,别忘了过生活。”
选择引起焦虑,与风险相关联。当我们过于焦虑自己的选择,有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丧失了选择权。
自由抉择的意识形态,阻碍了我们对于社会改变的思考。我们应该越过对个人抉择本身的思考,而重新思考社会选择。
书:30分钟《让我留在你身边》。
-
小北°小北°
5/13:
TED:《我是如何克服怯场的?》讲者是个唱作歌手,唱歌时怯场紧张,很尴尬。于是将怯场的状态写成歌曲,并作为开场曲目^_^
阅读:《让我留在你身边》完结。
5/14:
TED:《想要革新吗?做一个现在主义者。》
总是学习,充分的自知,关注当下。
阅读:《奇石》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何伟的书,上一本是《江城》。今天在路上看了两篇,关于北京胡同和长城。长了姿势。
明天继续。
-
-
小北°小北°
5/19:
一席:山人乐队《寻找回家的路》
Ipad坏了,加之上周末出行三天,这几天基本没看短片,今天补起来,重新开始。
因为月初看得较多,今天看的刚好是本月的第19部,还好没落 下进度。
今年初的时候,欧洲世界音乐排行榜公布了2014年的排名,山人乐队以一张《左脚调》成为唯一入榜的中国音乐人,排名第51。他们在国内外各大音乐节上也参加/举办了上千场演了。此次在一席讲演,时间大约是他们入榜不久之后。他们讲了山人乐队的成立以及去云南和国外采风/巡回演出的一些片断。走过了世界各地,他们认为,越是发达的国家,民族的概念越是在渐渐消亡,音乐缺乏张力,没有继续往前的力量,因此希望更多人关注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其间演唱了非常好听的《三十年》《老姆登》《左脚调》、非洲民歌《撤退歌》等。
前段时间朱哲琴在一席讲《西游记》,也是提到去藏地采风的事情。
在神曲横行的今天,依然还有人在做大部分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传承和保留民族音乐/文化默默努力,向做为传播者的他们致敬。
突然想到很多喜欢的歌手都曾站上一席的讲台,且讲且唱,心里特别高兴和感动。期待看到更多喜欢的音乐人去讲述他们音乐背后的故事。
书:《奇石》
读了约70%,主要是在路上时读的。这本书的格局比《江城》大,读起来相对要难一点,但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
小北°小北°
5/20:
今天看了两个视频:
一席:吕燕《像我一样》
TED:《为什么认为自己丑会对你不利》
《像我一样》:
吕燕是名模,几年前开始做自己的牌子,品牌是法语名,英文like me的意思。like me 有两个含义:像我一样;喜欢我。
她讲了自己为什么成立工作室做衣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路走来的感受。给我的感觉,她是一个非常自信,大气,干练的女生。有想法,并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现实。她多次强调,希望大家像她一样不要害怕失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认为自己丑会对你不利》:
短短12分钟的视频,干货特别多,对我而言。标题中提到的问题是我从未思考过的。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喜欢自己的长相?
每天有1万人在google上搜索“我丑吗“。
有个13岁的女孩受这个问题困扰,她妈妈认为她很漂亮,但在学校有同学评价她丑,于是她拍视频放在youtube上问大家”我漂亮还是丑“,有13000多评论,其中夹杂不少污言秽语的回答。
很多青春期的女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长相问题上纠结于自己到底漂不漂亮。10个女孩有6个觉得自己不好看,并因此不去做其他事情。
有17%的女性某天感觉自己不好看而不去参加当天的面试。
为什么会这样?
讲者认为,今天的青少年很少独处,永远(被迫)在线的环境将孩子 训练成要靠通过他们获得的点赞数量和收到的评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能从哪里获得灵感呢?在这样一个对相貌着迷的文化中,我们正将孩子训练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外貌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身份认同关注很少的人。
现在文化中对形象的痴迷,阻碍了我们所有人。
这样一种状况对这些独立的个体、对我们的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克服相貌问题发掘其他潜力出来,又会带来哪些机会?
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影响:更低的平均分,更高的滥用酒精和毒品的危险。不仅消弱了学业成绩,也有损健康和自信。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改变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长相问题呢,讲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1、让自己对身体充满信息,克服跟形象有关的压力,建议自尊心。
对于有效的身体信心教育的起,跟以下六件事相关:
2、我们要根据人们的所做所为去评判1个人,而不是他们的长相。
我们要基于人们的努力 和行动去赞美他们,而不是他们的长相。
告诉孩子:长相只是身体的一部份,我们爱他们是因为他们是谁,和他们的所做所为,以及他们给我们的感觉。
3、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生活中妇女和女孩更好的榜样。
4、要跟社区、政府和企事业一起努力改变这些文化,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完整的自我,重视个性、多元和包容。
总之,我们要学会爱自己,要自信,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被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绑架,同时也努力不让孩子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书:《奇石》
抱着kindle看了一个小时又四十分钟,读完了,最后的30%,有两篇讲了阿拉伯之春。整本书纪实性的,看了有很多感触,但作为不会写书评的人,不知道怎么表述。
下次试着找个比较简单的书写写书评。
-
小北°小北°
5/21:
TED:《日常的用品,悲剧的生活》
讲者亚齐.加非克拍摄了波斯尼亚大屠杀中受害者最后携带的物品的照片,以期创造一个视像档案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也便于幸存者浏览。
这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日常用品:眼镜、梳子、牙膏牙刷、手表等等,是在大屠杀的万人塚中发现的,那极有可能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一个万人塚。收集这些物品的目的,是来验明那些大屠杀中消失者的身份,被法医、律师当作证据,用完后多数被销毁。讲者数年前决定拍下它们。他认为摄影是关于同理心的,这些熟悉的物品保证了同理心的产生。
90年代中期,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向穆斯林居住区域发动战争,对手无寸铁的穆斯林平民实行血腥屠杀。四年的战争毁灭了波斯尼亚,大约3万多名公民失踪,10万人被杀害。这是在希特勒之后,欧洲现代史上最剧烈的罪恶事件,讲者说是欧洲大陆之上第一起种族灭绝事件。
所谓种族大屠杀,是一种系统并且蓄意地对一个种族、党派、信仰或者人种的毁灭。它不只关于杀戮,还关于身份否认,关于摧毁他们的财产、文化遗产,以及最终抹杀他们曾存在过的观念。
总有些遗物比它们主人脆弱的身体更坚固。
书:《鸟语啁啾》
这是D.H.劳伦斯的散文精选,他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三部曲都有读过。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二十篇经典散文 ,译者是黑马。
-
小北°小北°
5/22:
TED:《Rives的凌晨四点》
凌晨四点,非常普通的一个时刻,我们大概都没太重视它,因为那时我们基本都处在睡梦中。
而凌晨四点,却出现在许多不同载体的作品中,小说,自传,歌曲,动画片等等。诗人Rives非常用心地收集了它们,并从中发现一些好玩的巧合。
书:《鸟语啁啾》
关于爱:
爱是尘世的幸福,但幸福并非满足的全部。
爱就像一股潮水,在一瞬间完成了,随后必有退潮。
爱,严格来说是一种旅行。“旅行总比到达强“。……对那些相爱中的人来说,旅行总比到达终点更好。……到达,意味着走完爱旅之后的巨大欢乐。
我们就像一朵玫瑰。我们满怀激情要成为一体,同时又要相分相离。
我们两个即相通又独立,像宝石那样保持自身的个性。玫瑰包含了我们也超越了我们,我们成了一朵玫瑰,但也超越了玫瑰。
必须有博爱,有人类的完整。但也必须有纯洁独立的个性,就像狮子和苍鹰那样独立而骄傲。
关于自由:
只有找到了某种你真正向往的东西,那才算得上自由。
人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自由,哦,差远了。最自由的人或许是最不自由的。
人自由的时候是他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祖国之时,而不是他漂泊浪游之时。人在服从于某种宗教信仰的深刻内在的声音时才是自由的。
人只有在对自由毫无感知的情况下才是最自由的人。对于自由的呼唤其实是镣铐在哗哗作响,永远是这样。
当人做他喜爱做的事时他并非自由人。一旦他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他就不挑剔了。人只有做自我心灵深处想做的事时他才是自由人。
-
小北°小北°
5/26:
又偷懒了几天。有看书噢,没看视频而已。
TED:今天早起,看了两个。
《什么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这个问题:意义情境、西西弗斯情境、宜家蛋糕粉等等。研究认为,当着人们的面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会毁掉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乐趣。通过让人付出更多努力,会使人们更爱他们所做的事情。
通过登山的例子说明我们工作时也会在意实现目标 、到达顶峰,在意竞争,在意挑战。同时意味着,有很多不同的事,以不同的方式,激励着我们去工作。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有时意义更重要。
劳动的动力包括:薪酬、意义、创造性、挑战、所有权、自我意识、自豪感,等等。
《为未来而存款》
讲者研究行为金融学。
他认为人们由于惰性、缺乏行动、厌恶风险等原因而不愿存款。因此使用行为金融学的方式建议人们强制储蓄,赚得更多就存得更多,为退休计划做好准备。 嗯,大意就是这样。
书:
《人人都爱经济学》:周末外出时带电子书看。之前在书上看到介绍纳什,星期天时就发现微博微信上漫 天都是纳什夫妇车祸遇难的消息,好遗憾。《鸟语啁啾》:看得酣畅淋漓的一本书,明天大概就能看完。
-
小北°小北°
5/27:
TED:《想更幸福吗?留在那一刻》
归根结底,人类想要的是幸福。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是所有奋斗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什么才是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也许是取决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瞬间感受。
也许,想要幸福,我们应该沉浸并且专注在我们曾经历过的美好瞬间(即走神,思想中的愉悦通过走神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感)。也许,走神会降低幸福感(有可能人们因为觉得不幸福才走神)。
书:《鸟语啁啾》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