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听书笔记】春秋的霸主之(五)晋悼公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纠”),谥号曰“悼”,侯爵。他的祖父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历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
悼公的祖父桓叔捷并非晋襄公的长子,根据骊姬之乱时所定的制度,除国君继承人外,其余的儿子都不得留在国内。桓叔捷并非太子,故也避居于周室,从小受到周礼的熏陶。桓叔捷后生惠伯谈,悼公为惠伯谈次子。
厉公被弑后,两人令荀罃与士鲂迎接身在周室的桓叔捷后裔为君,由于悼公长兄“无慧,不能辨菽麦”,故而立悼公。悼公当时才十四岁,但已是非常聪慧,他对迎立他的人说:“我原本不曾想过有今天,但时已至此,可能是天意吧。但人们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听众他的命令。否则的话,立了国君又不听众国君的指示,那还何需要用国君?”下属表示接受,悼公便并大臣于清原结盟。然后于正月前往曲沃朝见大臣时,悼公又当众驱逐有不臣行为的七个臣下,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二月初一,悼公于国都新绛正式即位。
从襄公去世至悼公继位之前的三十多年间,晋国公室同卿族的斗争导致了二名国君被弑,并且多个卿大夫家族被灭。晋国当时的格局已经很乱套了。晋悼公即位后进行了一些列对内对外的新政。
1)对内政策:悼公命百官,肃内政,慧眼识人,选拔有才能的贤者补缺。匡扶穷人,援助灾民,救灾减税,并免去以前的旧债,拿出粮帛布援助农民。还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无禁利,亦无贪民”。这些政策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照顾孤老,凡70以上之老者,悼公亲自接见。
2)军事方面:悼公即位之初,晋国有中、上、下、新四军。但在新军统帅智罃与士鲂去世后,找不到适当的人士继任,便将新军与下军合并,精简大批冗员。
3)对外政策:北和戎狄,礼遇诸侯,与楚争霸
自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山戎开始华夏化。北戎中最强的无终于悼公三年(公元前569年)遣使到晋国议和。悼公采纳了魏绛的建议,派他前往无终缔结盟约。北方的安宁,令悼公有专注于内政和向南的扩展。
悼公以前的晋国常自恃自力强盛,对诸侯小国随意凌虐,完全不顾及他们的贵族尊严,悼公即位后决定改变外交政策。晋悼公对于鲁国的尊重,加强了晋、鲁之间的同盟,也给其他诸侯国做了表率。在多次盟会中,悼公效仿成(即周成王)、康(即周康王),对众诸侯一视同仁,使杞、滕、曹、邾、薛、莒、小邾等小国与诸侯并列,如成康之世。同时,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礼直接在都城内接见朝聘的诸侯,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对于担负太重的诸侯,也给予平均分担的权利。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诸侯的认同和好感。
对晋国霸业对有威胁的是南方的楚国,自晋文公开始,他们就是争霸的两方。晋于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较楚近于郑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在此过程中,晋始终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史载“晋三驾而楚不能争”。周灵王十年九月,悼公率诸侯联军攻郑。楚无力救援。郑从此诚心归服晋国,此后二十余年间不再叛晋。楚亦无力再与晋争夺郑、宋。
悼公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同时他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年仅26岁。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可是因为他的命太短。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悼公继续活在晋国的舞台上一些年头,那么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的。
晋悼公短短在位的几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取搜索一下。
本系列

你这一系列听书笔记出得好快,我还没时间看呢。找个周末慢慢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