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财女读书会 58557姐妹  22070帖子
发帖
汪汪不是瞄

二十九岁再读红楼:勘无常,及时行乐

汪汪不是瞄
汪汪不是瞄 汪汪不是瞄 2017-10-31 18:34 阅读(3334)

二十一二岁的时候第一次看《红楼梦》,看完了书和87版电视剧。二十九岁再次接触《红楼梦》。这次一是跟着听白先勇先生的在线音频课程;二是在红楼梦的群里认识“红友”;三是看了一些研究文章,补上了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书更多的了解,以及对人生之悲更深的“抵抗能力”。

如果说二十二岁时,《红楼梦》赋予了我多愁善感的体质、赋予我对古典文字文学的兴趣,那么二十九岁时看红楼,则是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旷达和胸怀。

二十八岁时挚友去世,让我对生死有了一番从未有过的看法。挚友去世马上一周年,阴阳相隔的悲伤情绪已经化为怀念,和对于及时行乐的深刻认识。基于此视角去看《红楼梦》,会对“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赖头和尚的一首《好了歌》早就道出了人生无常的道理。

宝玉、黛玉、宝钗

性情集合了跳脱不羁、贪嗔痴、长不大的宝玉,似乎既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万千从混沌中慢慢开化的众生。他在万花丛中长大,在贾府里长大,从不想长大到慢慢长大,从混沌未开到经历种种人世,心的破碎、破灭,最终了悟了一切,也摆脱了一切。宝玉好比人的一生,“出家”是道家视角的归途,而于常人,在一番折腾和经历后,总有自己的开化。越看这本书,越能看到宝玉的幼稚以及宝玉的可贵,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大男孩。

也同样能看到,黛玉的人生悲剧和她的健康问题密不可分。黛玉这个角色太有“命定”的味道,绛珠仙草托生,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心性敏感,又遇到宝钗这样的情敌,最终结局是泪尽而忘。如果林妹妹像现代人一样天天去锻炼、运动、增强体质,或许她就不会有早夭的症象,但强健的体魄就不是林妹妹了。

其实偶尔觉得宝钗姑娘才是那个最悲剧的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遵从大家族小姐的规矩,不论是自愿还是被培养,都是一个端庄的姑娘。我想宝钗多少还是有着她的真性情,并非如常人所看到的那样圆滑玲珑。一个会偷偷的看《牡丹亭》这样的姑娘家不能看的“闲书”,一个看到蝴蝶也会不由自主去扑蝶的姑娘,大概她的左右逢源是她长期呆在大家族里自然而然养成的情商罢了。她对黛玉是有欣赏的,这种欣赏里我能看出来是因为她的那份没有被封建礼法束缚的“自我”,与直率的黛玉惺惺相惜。所以她给黛玉送燕窝也是真心的,并非仅仅出自于圆滑。宝玉死后,宝钗撑起了复兴贾府的重任,可想而知她的责任之重。之前所有的高情商与企图心,并没有在迈上宝二爷夫人这个位子后带来多么大的回报。她的人生遭际实际并不比早夭的黛玉好几分。

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个人的追求、家族的追求在时代之势下,总是存在那么些渺小、脆弱的局限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容易一场空。尤其像王熙凤这样,逐利心强却没什么文化的人,看不到什么天道轮回,一心敛收、一生悍妒、伤害他人毫不手软,不仅是一场空,还被很世人记恨。佛家的因果报应,在王熙凤这个角色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心机、情商、经济

除了宝姑娘这种高情商的人之外,特别喜欢看四大丫鬟里的平儿和袭人。除了尽忠职守、守本分之外,这2个人都有很多聪敏的地方。比如袭人对宝玉的确有真心,但是她的聪明在于无论服侍谁都会真心真意,做好本职工作始终是她野心的基础,其次才是在王夫人面前的斡旋,抓住了最终有定夺权的人的心。

平儿在贾链之色和王熙凤之妒之间能活得好,揣摩人的本事很大,她知道贾链和王熙凤这两位主子的区别在于,王熙凤是真正的狠角色,所以主要服侍好王熙凤,次要的才是贾链。尽管做贾链的通房丫头是很大的升职,但是平儿的聪敏在于她知道迈上这一步必须要先服侍好凤姐。这就好比在一家公司里有两个需要伺候的主子,该怎么掌握好这个分寸,两头不得罪。

探春一定是这家公司最好的中层,最有潜力升为高层的。以她庶出的身份,能够得到王夫人和贾母的赏识,代理王熙凤来治理家务,有着她过人的地方。最终她摆脱了庶出的身份,虽是远嫁,也还算嫁得不错。

如果荣、宁两府是一家公司,到了贾宝玉这一代是运营到第五代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是董事,凤姐是财务总管、运营总管。收入方面,依靠国家赏赐+做官的俸禄+收佃租+其他灰色收入。而贾府正儿八经做官的人里,大概只有贾政,其他的人要么是挂个虚职,要么不爱做官。国家赏赐是要靠运气,元妃死后,这种赏赐难以为继。佃租是看天的。支出上,每个主子至少有3个丫鬟,两府大概有六七百人,这些人的吃穿度用+月薪,本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加上元妃省亲,建造省亲别墅,动用的银子非常之多。

不得不说,在这个问题上,宝玉并没有尽到责任。他不爱四书,不爱考取功名,也不听别人劝他去做这些事。他只想在大观园这个乐园里过着快乐的少年时代,没有责任、没有压力、没有忧愁,牵动他喜怒哀乐的就是那些清灵的女孩儿们——这大概也是所有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少年时代。

无常、顺遂、及时行乐

今年看过很多故事/电视剧,讲述从衰到盛的过程。由衰而盛,滋生出的是对已有的珍惜、抓牢及膨胀的野心。顺势而上,乘胜追击,借机跨越。而从盛到衰,是从夏天忽然到了秋天,叶之繁茂忽然枯萎,熊熊火苗忽然兜头浇灭。我想经历过人生盛转衰之人,看《红楼梦》的感觉一定和普通人不一样。这种人生境遇对比之强烈,在胸中激荡迂回,有百般感慨和滋味。一下子看破红尘,或者一下子委顿不堪,都是可能的。

由衰转盛是积极奋进的,相反可能是毁灭性的。比如今年震动社会的杭州保姆纵火案,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是白手起家,奋斗到小有富庶。结果保姆一把火烧毁所有,妻子儿女不幸逝去,这个男主人以及这个家庭的所有幸福快乐都被一把火剥夺。

没有人对无常能够有所准备。大到像贾府所遇到的,缓慢的毁灭,小到像纵火案里这个家庭突然遭遇的变故。但从理论层面,对无常能够有深刻认识,一部《红楼梦》足矣。也许是在二十一二岁就感受到人生悲哀的底色,在二十八岁近距离看到生命的逝去,所以现在再也不会为《红楼梦》里的悲剧悲伤一个月的时间。

无常教会人的,不是消沉,而是珍惜日常的快乐。人生短暂,一眨眼从少年到中年。早一分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早一分钟体会到快乐。就像我见到我的偶像,那一刻我明白激情深埋于心底,在遇到喜欢的人的时候一定会激发出来,而这一刻不应该等那么久,不能只求偶遇。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33)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