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3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8篇帖子・45319人参与

发帖
TS

【TS_18/05】《第六次灭绝:非自然史》

TS
TS   TS 2018-04-02 23:50 阅读(1854)

选这本书来读,存粹是为了读获奖作品而已。这本书是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看了这本书之后,现在想想还很震撼。物种灭绝,也许听着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却很近,因为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更甚。而且第六次灭绝的主因是因为人类。


根据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确定的五次物种大灭绝,包括以下几种。

1、奥陶纪末期 Ordovician - 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s, 距今4.5 - 4.4亿年。60-70%物种灭绝。被认为是五次大灭绝中第二大的。
2、泥盆纪晚期  Late Devonian extinction, 距今 3.75 - 3.6亿年。 70%物种灭绝。这次灭绝起持续了2千万年,且有好多次灭绝高峰期。
3、二叠纪末期 Permian - 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  距今2.5亿年。最大的一次大灭绝。96%的海洋物种灭绝, 70%的陆地物种灭绝。
4、三叠纪晚期 Triassic - 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距今2亿年。大约70 - 75%的物种灭绝。相比其他,是破坏力是最小的一次灭绝。

5、白垩纪末期 Cretaceous - 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距今6600万年。75%的物种灭绝。 这个时期所有的恐龙都灭绝。

前五次的物种大灭绝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当然也有新的物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或者出现。而本书谈论的第六次灭绝,被定为目前正在发生的。而造成第六次大灭绝的不是环境或者大碰撞之类的,而是人类!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物种,要么是最近已经灭绝,要么就是频临灭绝边缘的。


巴拿马金蛙   Panamanian Golden Frog - 目前可能已经灭绝,在作者去跟着考察的时候,有一些已经被送到保育中心,但是能存活多久呢?

全世界范围内,7000多个两栖物种得到了坚定,其中大多数发现于热带雨林中。一个又一个种群的蛙类被杀害, 最初线索来自于一个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动物园。他们曾经成功的繁育了原产于苏里南的钴蓝毒箭蛙。后来,差不多一天内开始陆续死亡。经研究,蛙的皮肤上有一种奇怪的微生物,被鉴定为一类叫做壶菌的真菌。据研究证明,这种真菌干扰了蛙类通过皮肤吸收重要电解质的能力,最终导致它们患上了相当于心肌梗塞的疾病。


乳齿象  Mastodon

在乳齿象的研究上,居维叶的正确性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断定,这种生物灭绝与5000多年前,同一场“变革”也会灭了猛犸和大地懒。事实上,现在已经证实美洲乳齿象消失于约1.3万年前。这个物种的终结属于更大的一波物种集体消失,我们今天称之为巨型动物群大灭绝(megafauna extinction)。 这一事件与现代人类的扩张是同时发生的。


最初的企鹅 - 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
大海雀是一种大鸟,成年个体可以长到75厘米高。它不会飞,是北半球仅有的几种不会飞的鸟类之一。外观与企鹅很像。 在大海雀嘴繁盛的时候,从挪威到加拿大的纽芬兰,从意大利到美国的佛罗里达,都能看到大海雀。当第一批人类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来到冰岛定居的时候,大海雀是如此常见,以至于人类把它们当成晚餐来吃,它们的残骸出现在10世纪的家庭垃圾中。大海雀是中世纪时期冰岛居民“随手可得到的礼物”。
就目前所知的信息来看,大海雀的生活方式很接近企鹅。它是游泳健将。大海雀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总,在五六月的繁殖季节里,它们会成群结队蹒跚走上海岸。美洲原住民也会捕猎大海雀。在加拿大的一座古墓中曾经发现了超过100只大海雀的喙。
大海雀曾经还被用来当作鱼饵,当作填充床垫的羽毛的来源,甚至当做燃料。
到了17世纪晚期,这种鸟的数量急剧减少。羽毛贸易的利润太过丰厚了,以至于人们组成团队,整个夏天都待在芬克岛上,干着烫皮拔毛的事情。

人们所知道的最后一对大海雀于1844年被杀死在埃尔德岩上。埃尔德岩的意思是“火岛”。


菊石 Ammonoidea -  已灭绝
菊石的远房表亲是鹦鹉螺,根据菊石有九颗牙这一特征,相信其现存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章鱼。由于菊石柔软的躯体实际上从未能保留下来,这种动物到底长什么样,如何生活,大多都靠推断。它们可能靠喷出水流来推动自身运动,这意味着它们只能向后移动。

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大撞击的哪一方面影响了菊石,是热、黑暗、寒冷,或者水中化学成分的改变。不同于菊石,鹦鹉螺就熬过了大灭绝时间。可能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卵。菊石的卵极其微小,直径不足1毫米。结果就是,这些卵孵化出来的菊石幼体非常小,没有移动的能力。鹦鹉螺的卵几乎是所有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直径约2cm。孕育一年后,孵化出来的鹦鹉螺幼体就像是迷你版的成年个体,立刻就能四处游动


地中海射线帽贝 (Patella caerulea)
阿拉贡堡(Castello Aragonese)是一座从第勒尼安海中笔直升起的小岛,位于那不勒斯南方约30km处。由于海底洞口持续涌出的二氧化碳,阿拉贡堡周围的海水味全球范围内的海水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预演。
地中海射线帽贝形状像中国的斗笠。他们在阿拉贡堡周围的海水中提取的帽贝样本中,外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看起来像是在酸锂跑过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的确如此。阿拉贡堡周围的洞口制造了一种pH值梯度。在岛的东侧岸边,海水几乎没受什么影响。可是逐渐靠近那些洞口时,海水的酸度逐渐增加。

海洋酸化增加了钙化的成本,因为可以用于生产碳酸钙的碳酸根离子浓度下降了。 钙化者必须把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到一起,形成碳酸钙。但是,以在正常海水中获得的离子浓度,钙和碳酸无法彼此结合。


多孔鹿角珊瑚 Acropora millepora

大堡礁上最常见的一种珊瑚物种,包括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多孔鹿角珊瑚群落构建的珊瑚礁看起来像是一丛微型的圣诞树。在一个珊瑚礁上,数以亿计的珊瑚虫从属于多达100个不同的物种,大堡礁断断续续的绵延了2600公里,在某些区域厚达150米。不过三位英国科学家近期表示:“珊瑚礁很可能将成为现代第一个在生态学意义上灭绝的主要生态系统。” 

Ken Caldeira, 气象学家。他因为发明了“海洋酸化”而享誉学术界海洋酸化的效果总体上被表达成pH值的下降。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基于海水的一项特性,被称为“碳酸钙的饱和度”,或者是“霰石的饱和度”。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覆盖在大堡礁上的珊瑚在过去30年间已经减少了50%。

据估计,至少有50万种生物在珊瑚礁中度过了自己的整个一生货部分生命,这个数字甚至可能高达900万。珊瑚礁不仅仅是水下的雨林,更是海洋撒哈拉中的绿洲。所以科学家认为,只要珊瑚消失了,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一起消失。在地球的历史上,像珊瑚礁一样的生物礁曾经季度出现又消失。
海洋酸化并不是珊瑚礁所面临的唯一威胁。比如,
1)过度捕捞,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与珊瑚形成了竞争
2)农业地标流出物,同样促进了藻类生长
3)去雨林化,加强了淤积作用,降低了水体的清澈度
4)炸药捕鱼

白带病是一种细菌感染,会在珊瑚礁上产生一条白色的死亡地带。这种病主要出现在两个物种的加勒比海珊瑚上。分别是Acropora palmata和Acropora cervicornis,不久前还是该地区的主要珊瑚礁。如今已被列入“极危”物种。与此同时,加勒比海的珊瑚覆盖率已经在进几十年中下降了80%。


小棕蝠 Myotis lucifugus
2007年3月,纽约州首府的一些野生植物学家来到一个洞穴对蝙蝠进行普查。他们发现了很多死蝙蝠身上有种白色粉末状物质。与此同时,蝙蝠也在持续死去。在某些冬眠地,种群数量骤降了90%。现在已经知道,那些白色粉末是一种嗜冷菌,属于低温微生物。可能源自欧洲。由于其对蝙蝠的影响,现在被称为毁灭地丝霉菌。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长途旅行对于大多数物种而言是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棕蝠体型很小,只有大概10cm长,5g重。通体呈棕色,只是腹部的毛皮颜色稍浅。到此书出版的时候人们仍不完全清楚毁灭地丝霉菌是如何杀死蝙蝠的。小棕蝠的繁殖速度非常慢,雌蝙蝠一年只产一只幼仔。
物种在全世界的迁移有时被比作俄罗斯轮盘赌。书中列举的例子真的很可怕。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引入夏威夷的玫瑰蜗牛,目的是为了捕食更早引入的另一种蜗牛-非洲大蜗牛, 后者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农业害虫。然而,玫瑰蜗牛大多数情况下却放着非洲大蜗牛不管,反而专注于体型更小、色彩更富的夏威夷本地蜗牛。在曾经栖息在这些群岛上的700多种本地蜗牛当中,如今差不多有90%都已经灭绝了,剩下那些蜗牛物种的数量也严重减少了。

一个特别注明的恐怖例子就是体型瘦长的棕树蛇 boiga irregularis。这种蛇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北部,并在20世纪40年代到达关岛,很有可能是藏在军事或物种偷渡成功的。这个岛上原有的唯一蛇类是一种没有视力的小型蛇,跟虫子差不多。这种蛇仔岛上的原生鸟类中大开杀戒,包括关岛阔嘴鹟(最后有人看到是在1984年); 关岛秧鸡(对亏呦捕获繁育计划的帮助才得以续存;马里亚纳果鸠(在关岛上已经灭绝);管道上曾经有三种原生的蝙蝠,今天只有一种马里亚纳狐蝠残存下来,被认为处在高度濒危状态。作家戴维奎曼说,棕树蛇在关岛的所作所为“恰恰正是人类在全世界所做的事情:以其他物种为代价,无节制的获取自身的成功。”


苏门答腊犀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在犀牛现存的五个物种当中,苏门答腊犀是最小的一种,但也可以说是最老的一种。遗传分析表明,苏门答腊犀是与披毛犀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现存物种。苏门答腊犀是一种害羞的独居生物,在野外总是寻找猫咪的低矮灌木丛。它们有两只角,一只大的位于口鼻部的尖端,一直笑的位于其后。长着尖尖的上唇。雌性苏门答腊犀是所谓的诱发性排卵者,除非她们感觉到附近有合适的雄性,否则她们是不会排卵的。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东南亚森林的砍伐,犀牛的栖息地不断缩小,苏门答腊犀的种群数量也减少到了几百头。按照环保人士的计划,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在其他行动之外估计建立捕获繁育计划。这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不到3周时间里,马来半岛的繁育中心又5偷犀牛死于锥虫病,一种由苍蝇传播的寄生虫所引发的疾病。在马来西亚婆罗洲东边尖角处的沙巴州捕获的10头苏门答腊犀,其中2头死于捕捉过程所造成的伤害,第3头死于破伤风,第4头死鱼不明原因。到了1990年,没有一头苏门答腊犀产下后代。送去美国的7头只有3头还活着。

据信,全世界仅存不到100头苏门答腊犀,可能爪哇犀也剩不到50头(都在一个爪哇自然保护区内),其它地区的爪哇犀已知的最后一只被2010年盗猎者杀死于越南。印度犀是5种犀牛中体型最大的,如今已经减少到了3000头。非洲的黑犀从100年前的100万头减少到目前5000头。非洲的白犀牛,目前是唯一没有被列入受威胁物种的犀牛。

盗墓者盗得的犀牛角,每公斤在黑市上可以卖到超过4.5万美元的价格。

犀牛角和人类的指甲一样是由角蛋白组成的,却长期被用于传统中药材,中国在1993年禁止犀牛角贸易,取消了犀牛角的药用标准,在药典中推荐以水牛角替代古方中的犀牛角。

在东南亚的夜店里,犀牛分像可卡因一样被人吸食。


还记得在读Dan Brown的新书《Origin》的时候,利用科技手段运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人类很快会成为地球的非主宰,而是病毒。 病毒繁殖与演化的速度及其之快。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赞同。从地球有生命以来,人类并不是唯一的主宰,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物种作为主体。以前有恐龙时代,现在有人类时代,那之后技术手段演算出来的是病毒。读过此书之后,开始不经意的对所谓的病毒、细菌的报道有所关注。芬兰的新闻最近三个月之内有几次报道,说是某某新型病毒,另一种新型病毒,还有中国的超级病毒。年前比较火的一篇北京中年人那个,他的岳丈就是因为超级病毒流感,短短时间内就过世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才是罪魁祸首。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7)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