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_18/05】《第六次灭绝:非自然史》
选这本书来读,存粹是为了读获奖作品而已。这本书是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看了这本书之后,现在想想还很震撼。物种灭绝,也许听着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却很近,因为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更甚。而且第六次灭绝的主因是因为人类。
根据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确定的五次物种大灭绝,包括以下几种。
5、白垩纪末期 Cretaceous - 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距今6600万年。75%的物种灭绝。 这个时期所有的恐龙都灭绝。
前五次的物种大灭绝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当然也有新的物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或者出现。而本书谈论的第六次灭绝,被定为目前正在发生的。而造成第六次大灭绝的不是环境或者大碰撞之类的,而是人类!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物种,要么是最近已经灭绝,要么就是频临灭绝边缘的。
巴拿马金蛙 Panamanian Golden Frog - 目前可能已经灭绝,在作者去跟着考察的时候,有一些已经被送到保育中心,但是能存活多久呢?
全世界范围内,7000多个两栖物种得到了坚定,其中大多数发现于热带雨林中。一个又一个种群的蛙类被杀害, 最初线索来自于一个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动物园。他们曾经成功的繁育了原产于苏里南的钴蓝毒箭蛙。后来,差不多一天内开始陆续死亡。经研究,蛙的皮肤上有一种奇怪的微生物,被鉴定为一类叫做壶菌的真菌。据研究证明,这种真菌干扰了蛙类通过皮肤吸收重要电解质的能力,最终导致它们患上了相当于心肌梗塞的疾病。
在乳齿象的研究上,居维叶的正确性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断定,这种生物灭绝与5000多年前,同一场“变革”也会灭了猛犸和大地懒。事实上,现在已经证实美洲乳齿象消失于约1.3万年前。这个物种的终结属于更大的一波物种集体消失,我们今天称之为巨型动物群大灭绝(megafauna extinction)。 这一事件与现代人类的扩张是同时发生的。
人们所知道的最后一对大海雀于1844年被杀死在埃尔德岩上。埃尔德岩的意思是“火岛”。
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大撞击的哪一方面影响了菊石,是热、黑暗、寒冷,或者水中化学成分的改变。不同于菊石,鹦鹉螺就熬过了大灭绝时间。可能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卵。菊石的卵极其微小,直径不足1毫米。结果就是,这些卵孵化出来的菊石幼体非常小,没有移动的能力。鹦鹉螺的卵几乎是所有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直径约2cm。孕育一年后,孵化出来的鹦鹉螺幼体就像是迷你版的成年个体,立刻就能四处游动。
海洋酸化增加了钙化的成本,因为可以用于生产碳酸钙的碳酸根离子浓度下降了。 钙化者必须把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到一起,形成碳酸钙。但是,以在正常海水中获得的离子浓度,钙和碳酸无法彼此结合。
大堡礁上最常见的一种珊瑚物种,包括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多孔鹿角珊瑚群落构建的珊瑚礁看起来像是一丛微型的圣诞树。在一个珊瑚礁上,数以亿计的珊瑚虫从属于多达100个不同的物种,大堡礁断断续续的绵延了2600公里,在某些区域厚达150米。不过三位英国科学家近期表示:“珊瑚礁很可能将成为现代第一个在生态学意义上灭绝的主要生态系统。”
Ken Caldeira, 气象学家。他因为发明了“海洋酸化”而享誉学术界。海洋酸化的效果总体上被表达成pH值的下降。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基于海水的一项特性,被称为“碳酸钙的饱和度”,或者是“霰石的饱和度”。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覆盖在大堡礁上的珊瑚在过去30年间已经减少了50%。
白带病是一种细菌感染,会在珊瑚礁上产生一条白色的死亡地带。这种病主要出现在两个物种的加勒比海珊瑚上。分别是Acropora palmata和Acropora cervicornis,不久前还是该地区的主要珊瑚礁。如今已被列入“极危”物种。与此同时,加勒比海的珊瑚覆盖率已经在进几十年中下降了80%。
一个特别注明的恐怖例子就是体型瘦长的棕树蛇 boiga irregularis。这种蛇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北部,并在20世纪40年代到达关岛,很有可能是藏在军事或物种偷渡成功的。这个岛上原有的唯一蛇类是一种没有视力的小型蛇,跟虫子差不多。这种蛇仔岛上的原生鸟类中大开杀戒,包括关岛阔嘴鹟(最后有人看到是在1984年); 关岛秧鸡(对亏呦捕获繁育计划的帮助才得以续存;马里亚纳果鸠(在关岛上已经灭绝);管道上曾经有三种原生的蝙蝠,今天只有一种马里亚纳狐蝠残存下来,被认为处在高度濒危状态。作家戴维奎曼说,棕树蛇在关岛的所作所为“恰恰正是人类在全世界所做的事情:以其他物种为代价,无节制的获取自身的成功。”
在犀牛现存的五个物种当中,苏门答腊犀是最小的一种,但也可以说是最老的一种。遗传分析表明,苏门答腊犀是与披毛犀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现存物种。苏门答腊犀是一种害羞的独居生物,在野外总是寻找猫咪的低矮灌木丛。它们有两只角,一只大的位于口鼻部的尖端,一直笑的位于其后。长着尖尖的上唇。雌性苏门答腊犀是所谓的诱发性排卵者,除非她们感觉到附近有合适的雄性,否则她们是不会排卵的。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东南亚森林的砍伐,犀牛的栖息地不断缩小,苏门答腊犀的种群数量也减少到了几百头。按照环保人士的计划,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在其他行动之外估计建立捕获繁育计划。这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不到3周时间里,马来半岛的繁育中心又5偷犀牛死于锥虫病,一种由苍蝇传播的寄生虫所引发的疾病。在马来西亚婆罗洲东边尖角处的沙巴州捕获的10头苏门答腊犀,其中2头死于捕捉过程所造成的伤害,第3头死于破伤风,第4头死鱼不明原因。到了1990年,没有一头苏门答腊犀产下后代。送去美国的7头只有3头还活着。
据信,全世界仅存不到100头苏门答腊犀,可能爪哇犀也剩不到50头(都在一个爪哇自然保护区内),其它地区的爪哇犀已知的最后一只被2010年盗猎者杀死于越南。印度犀是5种犀牛中体型最大的,如今已经减少到了3000头。非洲的黑犀从100年前的100万头减少到目前5000头。非洲的白犀牛,目前是唯一没有被列入受威胁物种的犀牛。
盗墓者盗得的犀牛角,每公斤在黑市上可以卖到超过4.5万美元的价格。
犀牛角和人类的指甲一样是由角蛋白组成的,却长期被用于传统中药材,中国在1993年禁止犀牛角贸易,取消了犀牛角的药用标准,在药典中推荐以水牛角替代古方中的犀牛角。
在东南亚的夜店里,犀牛分像可卡因一样被人吸食。
还记得在读Dan Brown的新书《Origin》的时候,利用科技手段运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人类很快会成为地球的非主宰,而是病毒。 病毒繁殖与演化的速度及其之快。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赞同。从地球有生命以来,人类并不是唯一的主宰,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物种作为“主体”。以前有恐龙时代,现在有人类时代,那之后技术手段演算出来的是“病毒”。读过此书之后,开始不经意的对所谓的“病毒、细菌”的报道有所关注。芬兰的新闻最近三个月之内有几次报道,说是某某新型病毒,另一种新型病毒,还有中国的超级病毒。年前比较火的一篇北京中年人那个,他的岳丈就是因为超级病毒流感,短短时间内就过世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才是罪魁祸首。
-
TSTS
四月读书笔记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