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18读书30】读《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之情绪脑(三)
该原创文章,属于授权她理财独家刊载,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六、还在夸孩子“你真棒”吗?夸奖批评有技巧
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但前提是表扬方法要得当。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大有学问。关键在于你是在给孩子灌输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模式。
这两种模式是斯坦福大学克罗尔·德韦教授在她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大量研究她最终发现一个思维观念起了重要作用,即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品质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幅改变?如果认为主要由先天决定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那就有一个固定型心智模式;反之如果认为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大地改变,那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那么,怎样才能帮孩子建立起成长型心智模式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做:
第一,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躲避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会选择挑战。
我见过太多头脑聪明但是眼高手低、偷懒耍滑的学生了,他们往往不会分数太高,因为不用心和不遵守规则,有时候还有点反感,甚至还不如那些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是踏踏实实、吃苦肯干的人。聪明人太多,我们需要拥有的不仅是小聪明,而是智慧。这也是我经常跟学生说的话。
班上有一个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天天睡觉,但第一次考试还考了全班第二名,我就非常奇怪,找她谈话,她跟我说考前复习了两天,而且从她的复习方法和思路让我感到欣喜,因为她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父母也是大学副教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她依然不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的习惯,现在考试已经在退步了。所以,光有聪明是没有用的,努力在很多时候可能更加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夸奖:宝宝,你真棒!我的宝宝好聪明。甚至有的时候还沾沾自喜。看来是要慢慢改正了,千万不能让孩子以为只有聪明就可以不用努力了。
第二,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在学习时,关注和及时表扬孩子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很注重分数,甚至有些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不光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家长的一些片面和急功近利的习惯,平常更多注重结果而鲜少关注过程。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样,无论孩子做什么,如果更多地去观察过程和细节,你可以更好地思考和提升亲子关系、育儿中的种种问题,否则如果你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奢望他把你当朋友呢。而且,你特别注重结果,孩子也会忽略过程中的努力付出,只想着结果。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诚信考试,但是每次考试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总是会有很多抄袭的人,甚至取得高分之后不仅不感到羞耻和不安,反而还沾沾自喜。这不就是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分数和结果吗?
第三,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让孩子知道你在乎和关注的并不是他一时的表现,而是他能够养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习惯,那么才是真正关系到他一生成长的关键。
不仅表扬有技巧,批评同样也要注意,成长型的批评,让孩子会从错误中成长。孩子做的好时,要用成长型的表扬方法;同样,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也要用成长型心智模式来看孩子的品质,避免给孩子灌输固定型心智模式,这样孩子才会不怕犯错误,并且能从错误中许欸,锻炼出更好的品质。
那么怎样正确地批评孩子呢?
1、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而不是发泄情绪:批评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发泄你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我们会勃然大怒,各种不好的话都说的出来,甚至还会暴力相向,其实这些都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我也一样,尽管一直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和理念,但依然难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表现不好,冲动之下反而会忽略孩子犯错本身,变成了坏情绪的一种发泄。
2、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讲他这件事情本身哪儿做得不对,千万不要翻旧账,不要把他一次的错误无限放大。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品质做定性的负面评价。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最讨厌的是什么?一定有贴标签这一项吧,而且很多人从小都被家长和老师贴过各种标签。比如我从小就被爸爸贴上没有弟弟聪明的标签,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也当面说我不如另一个男生聪明,这些直接影响到我的自我认知,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要命的是,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我的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也认为女孩子学习地理相对比较吃力,直到这几年我才慢慢意识到尽管男女大脑构造不一样,各有所长,但是只要努力学习,女孩也会学得很好,总是在不断鼓励她们。但无奈很多女孩已经从小背贴上各种标签,自己设限了,所以不愿意向前一步。
3、要告诉孩子如何改正: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和成长,所以只告诉孩子错了是不够的,一定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
告诉孩子错了只是开始,更为关键的是要让他直到错在哪里,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犯错,或者是犯错之后应该怎么去补救,这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