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房子·家居 114151姐妹  21423帖子
发帖
小火苗

京郊百姓的买房逻辑——买房记(三)

小火苗
小火苗   小火苗 2019-01-12 10:58 阅读(5099)

买房是老百姓最可靠的投资理财手段,在全国范围内达成这种一致性共识时,已经是房价飞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了。然而通过我在京郊生活十年的观察和总结,京郊百姓似乎很早就把买房当成了一个人生目标,并且一直围绕这个目标做准备。

 

在当地百姓朴素的婚姻观里,没有房子是找不到媳妇的,因此,只要有儿子的家庭,自儿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为给他准备婚房做打算了。过去都在农村居住时,就会早早批宅基地,然后一点点攒盖房子的材料和钱,在男孩达到适婚年龄之前,家里都会有几间盖好的房子。后来慢慢条件好,转为在县城里买房子,然后是在帝都市里买房子。

 

买房的逻辑很简单,当地百姓看到了郊区和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青年人一旦出去读书不愿意再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生活,留在市里工作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只有极少数考上了体制内工作的年轻人会选择回到家乡。而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安心的留在市里工作和生活,买房是必然选择。

 

跟我一个部门的同事,有五个家里是儿子,其中儿子超过18岁以上的三个家庭都已经在市里给儿子买了房子,买房时间分别是结婚前、读大学后、读研究生后。两个儿子读小学和高中的家庭分别已经在郊区买了房子,只等儿子最后选择工作地点后再换房。而放眼整个单位只要有儿子的家庭全部在婚前准备了婚房,而独生女儿的家庭也有50%在结婚前给女儿买了房子。

 

很多人会以为因为赚钱多,所以才能买的起房子,从我的工作经历来看,收入上涨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大家之所以买的起房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极度节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单指年龄偏大的女性同事,因为单位女性居多。单位每月发放饭补,也有食堂价格不贵,但在食堂吃饭的不多,中午不回家的大多带饭为主,有早晨自己做的,有头一天晚饭多做一些,或者有出去吃饭打包剩下的。同事家大多有车,但开车上下班的不多,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风雨无阻。大多穿衣简朴,很少买衣服,即使买也不会很贵,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几乎不会有同事AA制聚餐的现象,同事一起吃饭多数是,诸如得病有人看望答谢大家,满月酒,结婚喜宴等原因。手机大多是国产,一部手机会用三年以上或者更久,有的还是用孩子更换下来的。总之一句话一切都以省钱为主。

 

二、敢于负债,十几年前很多人对于贷款买房这件事情是不能接受的,我一个同事阿姨,因为独生女儿在市里找了一个外地的男朋友,同事怕女儿结婚后没有地方住,在女儿恋爱关系确立的04年就出手买房了,大概是北四环的位置,当时贷款40多万,工资也就34千块钱。另一个同事阿姨,10年在南四环给刚上大学的女儿买了一个面积130多平米的房子,两万一平,总价270万。所有人都很震惊,一方面当时南四环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般买房子不太愿意买在南城。另一方面是敢于在工资几千块的时候贷款100多万。但现在这位同事的房子仅租金每月就7800元,加上一部分公积金完全覆盖每月贷款,只是当初买房子那几年压力比较大。

 

三、先买房后置换的理念,这个在之前的帖子分享过,京郊的特殊性20年前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在体制内工作,就会享受到福利分房,甚至有夫妻双方都享受过的家庭。所以大多在市里买房子的,都是通过卖掉郊区一套房然后再加上勤俭节约凑齐大部分房款,再贷款小部分实现的。也有没有福利分房的就是基于之前为孩子准备婚房的理念,早早在郊区买了房子,合适的机会再置换到市区。

 

总之,京郊百姓买房,大多是出于刚需目的,为了下一代有一个稳定的住所,生活压力小一点购买的。投资性买房的不多,真正在贷款政策宽松时期果断负债一买几套的还是属于有一定资产的人的游戏,普通百姓永远参与不进去。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27)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