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回调都有什么规律?节前持股or持币?
牛市多暴跌,就像最近,总时不时拉出一根大阴线,搞得有点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历史上牛市回调都有哪些规律可循。
以史为鉴,但别刻舟求剑,我们可以参考历史规律,一方面给自己的操作提供一些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在调整期间给自己心态上的支撑。
历史上有三轮比较典型的牛市,分别是2006-07年、2009年和2014-15年,下面主要从回调幅度和时长、成交量变化、风格切换、行业轮动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来看看期间市场调整的情况。
1、回调幅度和时长
以更能反映市场全貌的万得全A为统计口径,具体看着三轮牛市中的调整↓
2007年5-7月:跌幅约-20%,约28个交易日;
2009年2月:跌幅约-10%,约19个交易日;
2014-15年期间调整可分为三小轮:
第一轮是14年10月:跌幅不到-5%,约11个交易日;
第二轮是15年1-2月:跌幅约-6%,约9个交易日;
第三轮是15年4月:跌幅约-6%、约7个交易日。
由此可见,历史中牛市回调期间,全A指数下跌幅度约在-5~-20%,持续时长1~4周左右。另外,从统计上看,回调的落点常在MA20或者MA60附近企稳,且首轮回调幅度约为前一轮上涨空间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规律在历史市场运行中反复出现。
2、成交量变化
市场的成交量是一个重要的“元气指标”,它代表了市场的参与度、资金活跃度和投资者情绪。上面的跌幅和时长主要观测的是“价”,接下来,咱们还得观测同期对应的“量”的变化。
在这些牛市的回调期间,“显著缩量”是最为明显的共性:
2007年5-7月期间:全A成交额较前高下降约60.4%;
2009年2月:全A成交额较前高下降约71.8%;
2014-15年的三次回调期间,全A成交额分别回落-29.7%、-31.0%、-45.5%。
基本每次回调,成交量都会回落至少30%,之后量能回到行情初始的成交量之时,往往代表阶段见底,回调结束。
3、风格切换情况
每当遇到市场调整,大伙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市场风格也会开始切换,比如大小盘切换、价值和成长风格切换,但真是这样吗?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调整期并不一定代表风格切换。
在上述回调阶段中,仅有2007年年中和2015年年初这两次,发生了明显的大小盘风格切换,其余回调阶段并没有明显切换,而是延续了之前的市场风格。
此外,还有一个历史规律是,在过往“快牛”阶段,大小盘风格往往每一到两个季度发生一次剧烈切换,这会促使回调阶段的风格博弈更为频繁;而在慢牛或者震荡阶段,某一风格的延续性可能更好。
这里要着重提一点,大家总会下意识地认为,红利是回调中最能抗跌的资产。但从历史数据统计看,并不是!
下表为历次牛市回调区间红利资产的表现↓
(数据来源:wind)
表格中,红色为跑赢全A,绿色为跑输全A,从历史数据看,红利在回调期间跑输全A指数的概率更大,它的抗跌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以及,本月市场也出现了一些调整迹象,从9月2日的下跌开始算震荡调整的话,截至今日(9月24日),期间万得全A上涨1.72%,中证红利下跌1.35%,红利低波下跌3.15%,红利风格最近同样未能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所以说,回调期间的市场风格是否转换、红利是不是抗跌避风港,都不是一定的,都得具体分析。
4、行业轮动情况
不同于风格切换,行业之间的“高切低”现象,在回调时期还是挺常见的,也符合“涨多必跌”的铁律。在不同驱动下的牛市中,行业轮动的特点也不一样:在盈利驱动的牛市中(如2009年),顺周期主线黏性较高,回调后主线大多能够延续;而在流动性驱动下的牛市(如2014-15年),主题轮动会更明显,回调期间的“强转弱”也更频发。
横向看,较常见的行业轮动规律是,金融和周期往往是行情启动的“引擎”,而后再向成长方向扩散。牛市中,估值低位+事件催化的主题或板块易成为轮动方向,并且,在轮动过程中,具备基本面支撑的方向,即便涨幅不能数一数二,总体收益算下来也能比较稳健。
对应到当前行情中,大盘在8月底强势突破3800点后,开始走得有些晃晃悠悠,9月期间的个别交易日,市场出现了较明显的调整,短暂释放了一些调整情绪,但今天市场又收出一根大阳线,创业板指也再创新高。眼看就要国庆长假,是持股还是持币,又成了大家纠结的问题。
短期角度看,根据过往长假前后的日历效应,自2010年以来,节后大盘上涨的胜率较高,万得全A、沪深300、创业板在节后一周内,上涨概率均超60%,短期更偏向于“持股过节”。
但再往后,市场仍存在“调整一把”的需求,因为目前全A以及多个宽基指数的PE和PB历史分位已快速抬升,虽然还未到历史高位的泡沫阶段,但已经到了中等偏高的位置,比如科创、北证等,以及个别主题板块如电子、计算机等。依照前文写到的调整期的行业轮动规律,市场后续存在较大的“强弱切换”可能性。
因此投资者节前可以在“持股”的大逻辑下,保留一定仓位,但也需要把手中已有较高浮盈的持仓部分,获利了结一部分,落袋的资金可以先拿着,等节后再布局。至于布局什么,可以结合放假期间的港美股映射、后续重要经济数据、以及咱们未来的十五五规划方向等政策方向来决定,总之别追高。
对于跟随投顾服务的投资者,可以稍微少操一点心,大部分投顾近一年,也就是自去年924以来,成绩都还不错,粗略统计,权益类基金投顾组合近一年收益中位数约在40%+,更有不少组合今年创出了净值新高。市场中期角度依然是看涨,随着美联储预防式降息落地,后续全球流动性宽松延续,国内货币与资本市场政策延续“适度宽松+落实落细”,流动性宽裕一定程度支撑了中期上行趋势。而专业的投顾在大方向上的把握上基本不会出问题,所以想省心一些,对收益率要求不那么苛刻的话,当下选择跟随投顾来参与市场也是不错的。
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END-
往期精彩“金组合”推荐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