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香奈儿读书笔记】自由在高处,21天读书笔记
8月19日读书:
在我的生活中,我自认为读书和化妆是我坚持最好的两个习惯,我每天都在做这两件事,所以今天决定不再犹豫,还是搭乘这最后的末班车,把自己带到一个知识填充的海洋。
因为一些家事的原因,每个月总有几天要回乡下婆家,婆家没有电脑,所以一直都没有在21天变才女开帖,但是我一直都关注着这个活动,并且从各位姐妹的读书笔记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小丸子推荐的《把时间当朋友》,我前几天刚买到,现在在热读。这么好的一个读书活动我实在不想错过。每次看到好的分享,好的内容,我的心里都痒痒的,恨不得把这些年看的一些好书一起和大家分享。
我觉的我和书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它教会我很多东西,同时带给我很多快乐,我还会经常在书海中寻找另一个我,人虽然只是单独的个体,个活各的,但是我却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从而实现另一种活法,也许有人会笑我有点阿Q精神,但我却乐此不疲。
我很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有时我真觉得一个读了很多书的女子她仿佛真会吐出华丽的气息,同时我也很喜欢”一日不读书,无人看的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这句俗语。它们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今天我像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不得不说一开始是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但是读了这本书,我由衷的敬佩作者,我觉得他的思想真的是在高处。熊培云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致力于建立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我很喜欢略带传奇性的人物,如熊培云老师虽然生在江西农村,但小时候父亲给他买的一根没有花纹的铅笔,却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开启他美丽的人生。
他爱生活,爱自由,他的文章为每一个弱小者呐喊,他的思想深远,视角独特。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和重点。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他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今天先像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明天分享具体的内容。

8月20日读书笔记:
人是什么单位?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因为我们担心不被别人承认和赞赏,担心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成为一个失败者,害怕自己脱离单位之后就会成为一株无所依靠的小草,甚至连生存也难以为继,我们都需要可以乘凉的大树。”有人说:”我思故我在,思考创造社会价值,一切的人类智慧成果都是从思考中得来,没有思考,人类就不会进步,没有思考,人类无法继续生存。前者,“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道出了人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弱点。我曾经论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并更换工具。
为什么“人是时间的单位”?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每个人只对自己的时间负责,并因其拥有的时间创造荣耀。人应该爱时间,而不是爱空间。时间之爱是面向个体的,是绝对的,那是我们唯一的存在;而空间之爱则是相对的,是面向公众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契约才得以实现的。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疲于奔命。
通过以上我真的越来越理解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这句话的真谛了,让我们热爱生命从热爱时间开始吧?
8月21日读书笔记:
二等于多少?
说标准答案摧毁了中国教育,这话未免言过其实。不过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标准答案是个不折不扣的祸患。在那里,不仅有对知识的乔装改扮,故作威严,更有对人性的无穷摧折,对光阴的无情浪费。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考试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成才者必由之路。一个人,即使在高考时做了状元,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比落榜的人优秀。“偏科”的韩寒当年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几年来,他独立的个性,睿智的见解以及在同龄人之上的担当与澄澈,让多少人赞叹。有人可能会说,韩寒天赋异禀。的确,韩寒与众不同。但在我看来,其最大的不同只在于,许多人只能看到有路牌的路,而韩寒却看到道路边上也是路。
刚工作就买房,许多人看来就是标准答案了。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买房?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幸福的体验也不是三十岁以后在中国买了房,而是当年准备在北京买房的钱花在了巴黎租房读书上。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回首前尘往事,你走你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算法则。同样念了哈佛,梭罗毕业不找工作,借把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搭了个木屋,过一种可以试验的生活,而盖茨索性中途辍学,不久就创办了微软公司。
我们的教育不能穷的只剩下标准答案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然而事实上,许多缺点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完人”标准答案面前,没有哪个不是千疮百孔。当教育设计“像捕鼠器一样”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时,置身其中的人也就成了一头被教育机器不断纠正的猎物。仔细想来,中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加1等于2.
我想说的是,在一个标准化的社会,它会抹去差异,填平沟壑,告诉你如何去做是符合正义,合乎理想。
这节我的感想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尽量成为一个在行业里卓越的人,刚毕业其实没有必要急着买房,买房应该有了一定基础要靠自己的。
8月22日读书笔记:
假如我改《西游记》
有一年采访“哲学乌鸦”黎鸣老先生,他和我这样谈四大名著:
中国人的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四大绝望”。《三国演义》说明了中国所有极权统治者的伪善,残忍,凶狠。以曹操的名言为证:”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中国人普遍对极权专制统治者的深深的绝望。《水浒传》说明了中国的所有的官僚无不贪赃枉法,在中国这个”人“的世界,竟然毫无真理,正义可言。唯一的生存之路只能是”打家劫舍“,唯一的快乐也只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这是中国人普遍对一切文武官僚的深深的绝望。《西游记》说明极乐世界在西方,而在中土,代表百姓精明的猴子却被埋在了”五指山“下,并不得不被戴上"紧箍咒",让他们的”头脑无法进行思维,逼迫他们遁入“空门”。这是中国人普遍对未来希望深深的绝望。《红楼梦》说明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可笑,尽管这个所谓的“理想”是如此浅薄,如此低俗,如此缺乏智慧,但即使如此,她也只能是一场温柔的幻梦,一场”红楼梦“。这是中国人普遍对自己长期历史以来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深深的绝望。
虽然并不完全同意黎鸣先生的具体表述,但是他将四大名著归为”四大绝望“的思路却不失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非常好的路径。
胡适改写的是唐僧如何割舍肉身以超度妖魔鬼怪的故事。短短一节,写尽了慈悲,宽恕和牺牲精神,为地藏菩萨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作下完美注解。
胡适先生的努力足以让《西游记》成为经典。读者如果不嫌我小题大做,我也愿意追加一点尝试,为孙悟空横空出世提点建议: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自己拿个锤子凿出来的,是一个将自己一点点铸造成器的”melf--mademan".
如此一来,在这部小说里,从孙悟空到唐僧,成人与成佛的答案就都有了。这样的《西游记》怎可能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舍此,《西游记》在我心目中仍不过是一部关于一个癞和尚和他的一群保镖的"西天历险记“。
8月23日读书笔记:
条件及逆境
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简单说,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存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必须仰仗鱼缸之条件而生活的逆境。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无处不在。屋顶为你遮挡了夜晚的阵雨,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
法国漫画家菲利普,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以小说《人的条件》扬名。在他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一书中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来源。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正是条件的无常,造就了人的圆满。
8月24日读书笔记:
2005年底,许多中国媒体热议给尤国英“提前送终”的事。10月27日,只住了三天院,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川籍妇女尤国英因为无钱支付医疗费,被家里人直接送到了殡仪馆。有关记者调查表明,这个可怜的女人当时是在还有救治希望的情形下,被家中至亲送往火葬场的。所幸,那一角寿衣没有掩住她眼角的泪水,这桩荒唐事终于被殡仪馆善良的工作人员发现,尤国英才得以火口余生。
即使我们承认,人性的异化源于人们对社会的某种绝望,但它并不足以让我们进行批评时对弱者网开一面,让同情的泪水遮蔽对人性的责难。毕竟,生活的千变万化的苦难,在我们诉诸社会解决之前,关键还在于个体如何去担当与化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人们热衷于讨论社会之恶时,我宁愿多花点心思去关心尤国英二十三岁的女儿魏珍的行为与思想。
有媒体报道说,魏珍是通盘考虑到实在没钱支付母亲的医药费后才决定将她送到火葬场的。理由是在家等死和在火葬场等死都是一样的等死。我承认,在我家乡有许多人便是这样在床上等死的。
然而,在我读到这个“活人送到火葬场”的悲剧故事时,内心的震撼早已超越了怜悯。唾面自干的魏珍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位女性——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里的主人公郝思嘉。
《乱世佳人》是一部关于人与土地的杰出电影,也是一部关乎苦难与担当的电影。在时代的不幸面前,郝思嘉因为心怀担当之信念变得强大无比。
郝思嘉从地里爬起来,手握泥土对天发誓:“上帝啊,你为我见证,做我的见证人。他们不会击败我,我一定要撑住这个家。而且等一切过去之后,我决不再挨饿,我的家里人也决不再挨饿,即使我在说谎,偷东西,欺骗,杀人,上帝啊,你是我的见证人,我决不要挨饿。,透过郝思嘉斩钉截铁的誓言,我看到的是:在万丈霞光之下,红土之上,昔日那位游手好闲,颐指气使,被男生们追求的富家小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新女性,一个在厄运面前既不抛弃自己,也绝不抛弃家人的坚强的女性。
”毕竟明天是另一个崭新的日子。“这是郝思嘉的名言,我以前写演讲稿的时候用过,非常喜欢这句话。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人生而多艰,当我们被社会抛弃时,必须坚守不被自己第二次抛弃的底线,那是我们所有力量与希望的源泉。
而中国之真正崛起,也因此决定于个人自救力量的崛起——面对困难与挫折,人人意气风发,生龙活虎。既无懈于自我奋斗,同时又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的不幸与遭际。换句话说,只有个体强大,奋发有为,中国社会才会真正强大,社会救济或公民互救才会更见成效。
8月25日读书笔记:
国界与自由:
2010年初,我在日内瓦有过一次短暂停留,对日内瓦有了点浮光掠影的印象。最让我惊讶的是日内瓦城里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看到天鹅。待明亮的阳光从云底钻出来,照在湖面和几近环城的雪山之上,你真的会心生妒忌——为什么有些人会生在这样的美丽城市,世外桃源?
想起在日内瓦大街上寻访卢梭故居时,看到他室内的墙上端端正正写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我便不由感慨:虽说人生而平等,但这世间的不平等实在太多了。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谈到一个国家形态的有三个要素,包括环境,法制,民情。
在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家相信,战争不会让这里变得更美好。在此意义上,瑞士的国界的确起到了保护国民的作用。至少在人类疯癫的20世纪,它是一道防火墙。
然而日内瓦湖并非简单的,让人避世退隐的江湖。在过去,它是人们逃避战乱的自由之邦,而现在又成为人类超国界合作的典范之城。
说到国界,几年前,我曾看过一部名为《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集中营里也有人性之美,以及那位瑞士老太太闯关时的机智幽默了。老太太风趣地说:”不能通融一下吗?他只是到贵国来一下,推翻了政府后马上就走。(为把一个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的保加利亚小男孩带到瑞士)
那一刻,我更在想:国界这人造之物,既为人类的自由而生,也将为人类的自由而死。
诗人雪莱和拜伦曾在日内瓦湖畔游荡,罗曼·罗兰在瑞士隐居十几年,所谓”跨国归隐“,对于许多有济世理想的人来说,不过是找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容身之所。
8月26号读书笔记: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走进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古村落,流连其中,你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只要你不以拍卖会上的价格以及国家主义来称量世间万物的意义,同样不难发现,每座村庄的价值就是一座圆明园,甚至高于圆明园。
在此仅从经济与情感来看——这也是农民抵抗暴力拆迁,征地的主要理由:
论经济,对于一个农民而言,圆明园在有价值也可能是一文不值。甚至是一个负数,因为圆明园里有农民的血汗钱,而他们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点好处。相反日夜与之相伴的土地和房屋,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论感情,一个人热爱生养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不在于它是否富饶,不在于你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你在那里度过了流金岁月,你还可能回来,因为那是你安顿灵魂的所在。
试想,即使像华盛顿那样能够带领美国人赢得独立战争的开国英雄,如果晚年回不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他将何等惆怅。
以下是本人阅读本节的一点感想,我觉得中国人都过于爱面子浪费物质条件,习大大上台以后提倡的节俭美德我觉得非常好,在不提倡中国人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的家乡是在一个省会城市的城乡结合的地方,附近的诸多地方已将拆迁了,我的一些亲戚也荣升为土豪,我们家所在的村庄前几年也在大兴土木,准备拆迁,好多农民把辛苦攒下的积蓄全部投到建房子上,这些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拆迁的,我觉得简直荒唐死了,这不是明晃晃的浪费,盖新屋是为了拆掉获得赔偿,这不怪我那些朴实的家乡父老,因为他们也是照葫芦画瓢,别人这样做成了土豪,他们也要这样做,这是ZF的事,因为他们为了卖地赚钱,纵容了这种做法,可我家那边现在还没有拆迁,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房子,我为我的家乡人民伤心,希望ZF能给他们一些补偿。
8月27日读书笔记:
以河为界的正义
无论如何,所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都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然而,更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有人会如此残忍,竟将罪恶的“惩罚”之手伸向其素昧平生,素无冤仇的平民?以复仇为主题的“残忍的戏剧”并非只在中国上演。今日世界,各式各样的仇恨,如种族仇恨,民族仇恨,政治仇恨,宗教仇恨,阶级仇恨,家族仇恨等引起的悲剧从未停歇。
记得在《仇恨的本质》一书中,美国作家小布什·多兹尔将仇恨比作“人类头脑中的核武器”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指出人类有“二分的本能”。
所谓“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当人们试图挤进天堂时,却发现自己已经一脚踏过了地狱的门槛。
帕斯卡在《思想录》里感慨的”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是来自对岸的,杀人者变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归根到底,就在于社会中间恒着一条长河。而这条河,在仇恨泛滥之时足以淹没一切。
进一步说,只有愿意,这种”二分的本能“随时可以将这个世界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两半,分出”我们“和”他们“。如何摒弃这种仇恨?我相信,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回到人的共有权利本身,建立一个以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为正义的意义系统,并将所有的”他们“都纳入”我们“当中,而不是把”他们“驱赶到河的对岸去“合法杀戮”。
同样是在《仇恨的本质》一书里,小布什·多兹尔向读者引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名年轻士兵由于在战斗中没有开枪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这个士兵坦率的承认,指挥官的确命令他见到敌人就开枪。“那么,你为什么不开枪呢?”有人问。“可是我根本没有看见敌人呀,”士兵解释道,“我看到的只是人。”
“我看到的只是人。”这句话可以像亨利·梭罗所说的“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一样值得铭记。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愈来愈多的罪恶魔掌伸向普通民众,强烈谴责,希望这世界永远不要战争,不要有恐怖主义,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