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luoatbj读书笔记】推荐21本好书-完成
终于完成了,虽然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我还真的写过好多书评啊哈哈。
目录:
D1 第五项修炼
D2 钢铁意志打造手册
D3 有钱女人怎么做
D4 异类
D5 摇摆
D6 6点准时下班
D7 创业教我的50件事
D8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D9 众包
D10 会工作的人,不会工作的人
D11 我用20个月赚了130亿
D12 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
D13 一键下单
D14 不上班的活法
D15 时间,会用才能身价倍增
D16 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
D17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
D18 笨蛋,重要的是逻辑!
D19 不必拼狠劲,姐有洞察力
D20 精益创业
D21地产青春
7月16日 周三读书
书名:第五项修炼 by 彼得 圣吉
读书笔记:这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其实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企业管理,更像是推动组织学习与深度沟通的书。如果要打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这本书值得一读。
读不完也没关系,其实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的重复和解说。
书前面举例的啤酒原理,也是许多MBA的案例演习。
系统思考的五个层次,也是很得力的工具:
(这是我培训制作的PPT其中一张)
印象最深刻的书摘:
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学习不能保证组织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就不会有组织学习。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渴望的内在成果上,就是一种技能。我们必须用心学习如何把我们认为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与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本身区分开来。
真正被分享的愿景,需要不断的沟通,大家不仅要自由表达梦想,还要学会如何聆听对方的梦想。...允许多种愿景共存,聆听所有人愿景,以找到超越和整合各种愿景的最佳行动路线。
适合人群:管理、培训、沟通
(本篇读书笔记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luoluoatbjluoluoatbj
《精益创业》里举的的五项原则是:
1. 创业者无处不在
精益创业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在任何规模的公司。
2. 创业即管理
管理模式需要应对极端不稳定的情况。“船大抗风险,船小好调头”,作为房地产公司,需要同时兼顾两者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利用精益创业,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不断摸索创新方向。
3. 精益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产品,赚取金钱,服务顾客,更是为了学习了解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业务。
4. 开发-测量-认知的工序
基本活动是把点子转化为产品,衡量顾客的反馈,然后决定应该改变还是坚持。
是变更最初的战略,还是坚持下去?如果发现有一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就到了需要作出重大改变,设置新战略假设的时候。
5. 创新核算 (innovation accounting)
与此同时,相应制度也需要建立,以便关注细节:如何衡量进度,如何确定阶段性目标以及如何优先分配工作。建立阶段性认知目标,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估创业者的进展情况。
我对精益创业的理解是:
1. 直接面向客户。先做再说,不待完美,适应紧迫性的市场需求。
2. 培训是在自身流程中自然发生的。没有人是全知的角度,将精益创业的过程也作为学习的过程。
3. 不断进行微试错,在失败中成长。没有微小的失败,就容易被巨大的失败打倒。在产品初期得到反馈及宝贵的经验,不断地改进产品,才能做出强大的完成品。
4.
现在是个创新的大时代,各种新产品新构思已经在金融及互联网轰轰烈烈的进行,而房地产业,尽管too big to fall,但是也需要迎来创新的变革。由于地产特有的背景只是,金融和电商的经验,未必能准确应用在房地产上,因此能解救房地产业的,恐怕还是只能靠房地产人自己。
-
luoluoatbjluoluoatbj
-
luoluoatbjluoluoatbj
D21 地产青春
《地产青春》这本书是一个地产策划代理的作品。虽然是个人随笔,篇章组成都是比较杂乱的感悟,但是从同行的眼里还是觉得值得一读。
作者刘大卫,浙江大学读至土木硕士,在杭州工作几年后回到无锡,之后开始个人创业打拼,在房地产代理策划行业扎下了根。
数个案例读来,多半是很熟悉的行业动作:烂尾楼盘盘活,批发市场招商等,但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视角独特,思维熟练,操作相当干练老辣,注重细节。比如:
找准商铺定位:是适合做酒吧街还是小商品市场,笼络商家人脉,在工地附近租用临时商铺做沙盘和商铺展示;
蓄客:用图纸提供客户咨询,进行新闻发布会,预约选号登记,在楼盘开发的一年时间内,不让潜在客户流失到其他竞争者的楼盘去,
做好差价表:定出合理的价差,列出10种可能影响价格因素,如景观,朝向,噪音,户数,
不要让好房卖出低价,而差房标价过高,成为库存。
分析全市商铺租金水平:考察全市各个区域商铺,将每一家商铺的店面大小,经营业态,楼层分布等基础情况,租金水平记录分析,成为全面的租售,贷款及策划资料。
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部分,并不是前面这些作者的个人成功,如果只是这样,那这本书和其他市面上的励志书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是后半段作者再次创业的失败经历。
在2008年左右,作者创立“房连邦”平台,组织二手门店与一手房地产商联合,发展商将可以销售的楼盘放到房连邦的平台上。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利用了解居民购房意向,贴近购房者的众多门店,是挖掘潜在客户的最佳途径,门店经纪人与老客户之间的信任度已经建立,对客户的购房动机,心理和支付能力等情况了如指掌。而一手房地产商虽然有很好的产品,但对当地客源可能挖掘的还不够,手下的销售也不一定有身经百战的本地经验。创造这样的新房渠道销售体系,是作者寄予重望的创新事业,他也为此招徕人力,大笔注资,誓要做出一番成就来。但是,“虽然对于房地产代理行业总的发展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新的商业模式,反而耽误了原来的业务。”
-
luoluoatbjluoluoatbj
然而天不遂人愿,尽管前几个楼盘合作取得了开门红,但是国家四万亿的调控一开始,任何房地产商怎么卖都能赚钱,他的房连邦也折翼而归。
这件事在我看来,感悟如下:
1. 大部分的发展商原本就习惯于靠土地资源吃饭。采取的多是跑马占地,胆大粗放的发展模式,重土地而轻产品,重硬件而轻软件。地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创新相当缓慢,许多新生事物并不容易被看好和立即接受。
2. 房地产业受政策影响巨大,2008年是一个放大的事件,但这样那样的政策不断的影响着房地产的生长和生存。逆势而上,还是顺势而为。无论什么策略,都要“思危,思退,思变”,做好各种假设和适应。
3. 最近看的一本韩国作者写的创业成功论,那位创业者写了三个心得:
从自己能干好的地方着手
观察钱流向哪里
稍微超前一步
个人觉得,”稍微超前”确实是说到了点上,本来是很超前创新的事物,市场的接受度没有成熟,但是遭到了惨败,这种案例我们也见过不少了。而今市场比起08年已有许多变化,一二手再度联动。许多地产中介如中原等已经大幅介入一手楼盘销售。终归需有时。只是看你什么时候踏入这条河。
作者总结到:“第一次的创业,其实带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凭着年轻激情去做事,遇到事情才想办法应对,带有运气的色彩。而这一次,是在一定的高度,戴着一个团队,非常理性、系统地朝着事业目标去奋斗。结果却恰恰相反。”
人到中年,总会经历些起伏,并不随着个人意志。有人身不由己的变成富豪,也有人倾注满腔热情却落得失意。是非成败转头空。——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