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丸子ariel的读书笔记】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你一个新的世界
【财女读书会】的活动才进行一天,就看到好多姐妹的新帖。看来她理财一直都有很多爱理财,爱读书,才财兼备的姑娘。为积极又美好的姑娘撒花。
小丸子也是个爱读书的小书迷,在自己日记里也分享过一些书的读书笔记,和读书方面的心得感悟。现在在这里也来开一个帖子,和大家一起坚持21天的读书历程,分享每一本好书,和大家共同进步。
先来说说我对读书的一些小体会。
1,书籍的世界就像海洋,不要贪婪于每一本书,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2,适合自己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例如职场,心理,学习,情感等。
3,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读一本坏书也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和时间。
4,读书可选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时间上,早晚的空档,一天的零碎时间(等车,排队)工具上面纸质书,kindle,有声书等。
5,兴趣和对自身知识的需求才是读书的动力和基础,坚持下来才能养成习惯。
总之,读书是一种能够对人由内而外起到潜移默化改变的行为和方式。很多古人都有说过读书的好处,例如苏轼的诗句里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而现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读书一能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时刻鞭策自己;二,也能让我们在嘈杂高速发展的生活轨道里,抽身和留给自己一些安静倾听心灵声音的世界。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坚持21天的读书时光,分享更多更好的书籍吧。不为其他,只为明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的读书笔记有: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1楼—25楼)完成
《把时间当朋友》 (26楼——51楼)完成
《自控力》 (57楼—— 73楼 )完成
《整理的艺术》 (64楼—— 67楼 )完成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 (68楼—— 96楼 )完成
《省钱攻略100招:省钱生活必备宝典!》(97楼——114楼 ) 完成
《俞敏洪管理日志》(102楼——113楼 )完成
《于丹<论语>心得》(115楼——131楼 ) 完成
《看故事学理财》(121——125楼) 完成
总结:
【第一期读书会】连续记录读书笔记46天,分享9本书的读书笔记。希望阅读成为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大家一起好好努力吧!

有人说,年轻人可以先就业,再创业。这个说法是值得参考的。不过,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公司里做了三五年的优秀员工,进入的时候是抱着先充电后创业的想法,但是慢慢地拿到了优厚的待遇获得提升,便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他们学到了细分岗位的知识才能,但也成为一个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失去了创业的激情和动力。所以,如果你真的很确定要创业,为了确保你能学到初期创业的必要知识,尽量参加较小的公司(少于100人),这样就不会成为一颗螺丝钉。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未来又想创业,也许你不该去大公司,而该去有巨大潜力的创业公司,因为你熟悉创业的过程和关键点。
此外,技术性岗位非常好的人,也可能会接到别人的主动邀请,协同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表明:90%的白领有创业的想法。同时,数据也表明:超过99%的白领创业都停留在口头阶段而没有付诸于实施,这也成了这些白领午夜唏嘘觉得人生颇有遗憾的地方。
读书心得:对“创业”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盲目性的。创业成功的人,都是在之前就有一个良好的可以创业基础或已经盈利的项目。有经验,有团队,有执行力。创业不简单,但是变成温水里的青蛙你就会永远满足于现状。当你自身是一个技术型人才的时候,也有可能接到别人的邀请,协同创业。自身有好的点子,有执行力,有团队,在没有的情况下,拒绝做温水里的青蛙,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
亲耐的记得补好读书日期哈
3#7月19日读书
书名:《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读书笔记:
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大企业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切都有秩序,有章可循,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太多主见的人(或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你很适合先到大企业去。另外,大企业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能帮助新进职场的人开拓视野,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大企业的工作背景往往是一块金字招牌,它可以使你以后找工作的道路平坦很多。
但是,对于一些上进心特别强、特别需要“话语权”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压抑,手脚被束缚。而且,大企业里人才济济,即使你非常聪明刻苦,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出人头地。进了大公司,往往要“熬”上好几年才可能有被提升的机会。而且要“熬”得有质量。
相比之下,小企业当中可能会一个萝卜三个坑,前台秘书有可能兼职担任公司的人事助理,如果你有能力,一夜之间就会被老板发现。我记得我刚开始在一个机构做移民咨询,虽然职位是律师助理工作,但其实什么事都干;跑使馆、解答客户提问、给客户做英语培训等。如果你同事做很多工作,你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擅长英语教学这个特点,就是我在这里“客串”英语培训师时被发现的。所以,在小企业弹性很大,你的发展可能会有跳跃性。当然,在小企业工作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小企业不够稳定,周围可供你学习的优秀人才不够多,小企业的工作背景在跳槽时分量不够......
所以很多人选择先到大企业工作积累经验,然后再到小企业一展抱负。
4#7月20日读书
书名:《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读书笔记:
不可思议的高薪和低薪,往往都是来自私企
我的表哥在一家生产滑雪设备的私企工作,说起公司老板的种种苛刻,表哥总是脸上青筋暴露,如果不是当地不好就业,她说自己“早在八百年前”就跳槽了。
而我这厢,我也刚得知,顺德一个生产电水壶的私人工厂老板,花年薪80万招聘一个厂长。
此外,我前文提过的云佳也刚告诉我:她同事从外企跳到某福建私营企业做销售,去年拿到了50万年薪+30万提成+年底50万的红包......
综上所述,私营企业,有的是魔鬼,有的是天使,只有走进了才能了解。对于那些瞧不起私企的年轻人,也许上述数据对你有些启发。
5#7月21日读书
书名:《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读书笔记:
外企,还是国企
大型外企常吸引年轻人,不仅有光鲜的工作环境,而且有体面的薪水和看上去十分完善的培训机制。
但是,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25—35岁的白领非常意气风发,40岁以上的员工则比较尴尬。相反,国企里面20岁出头的员工往往有些牢骚,而35岁以后则越来越心宽体胖,志得意满。
外企公司里面,很多40岁左右的经理人开始跳槽,而且大多数跳到民企去,那么为什么40岁的外企经理反而开始躁动呢?
40岁的外企经理,首先 自恃甚高,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大公司的平台作用;其次,他们到了要考虑上有老人赡养费下有小儿上学赞助费的年龄,即便是每个月有三四万的收入,他们也觉得不是那么满足;第三,他们对高薪水的要求,企业未必愿意满足,因为职场上有的是要更低薪水,很出位而且绝对更加经历充沛的年轻人,一次网申就能搞来上万个候选人,凭什么还要坚持用你?
不过,最后一点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在外企工作的高管主要是做Operation,他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创业者那种靠一个Idea就敢去赚钱的快感。而且这个时候,他年轻时代的朋友总会有一些已经创业成功,这在极大刺激着这些自视极高而且的确也颇为能干的职业经理人。
6#7月22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整理前的话:之前的那本书《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书,我只把对自己有启发的一些文字记录下来。
趁着21天的读书会活动,打算陆陆续续把之前看过没做笔记的书都搬上来。自我觉得每本书,在每次翻阅的时候,意义和启发都是不一样的。
读书笔记:
心智的力量
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是投资一样,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呢!
制作一个“任务列表”,其实谁都会;分清楚“重要”与“次要”,或者“紧急”与“非紧急”其实没有谁不会。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光阴无数,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真的就是天壤之别。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只有拥有了无以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有多大的好处。我突然发现我不在讨厌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了,因为在键盘上敲出多少字相对于用纸笔来说都轻松太多了。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甚至有时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当然,要是读的是电子文本就更好了,干脆拷贝粘贴,多省事儿!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就拥有了超过100M的文本资料。过去,读书的烦恼中有这么一个:我明明读过一段于此相关的文字,可是,它在哪儿呢?死活找不到的时候,骂娘的心都有。而电子文本除了编辑方便之外,拥有印刷版文字不能实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有了这样的搜索功能之后就很难再遇到那种令人气得手心发痒的情况了。
真正体会到读书的时候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惊喜之中,我竟然被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突然明白过去我拒绝去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一个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学习和练习。如果,这个念头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不敢再想下去了。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悟。
1,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讨论,说“为什么大家知道努力会有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这里就很像李笑来老师说的点,很多同学会去问他,这个方法有用吗?我们的胆怯很懒惰在于,我们根本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标准,我们有的是想要捷径(懒惰),急躁(根本等不及花时间精力去等待一个证明的结果)。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拼劲全力努力。
2,如果万一真不知道这个事对以后有没有帮助。可以参照几点,兴趣(这个就是最好的投资),学技能(瞬息万变的时候,我们根本预测不了。与其犹豫思考有没有用,不如就带着学习的态度。)李笑来老师,就是小时候报名参加计算机培训课,对他之后英语在电脑里的编排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记忆里是孔子说的。我总觉得人生在世,时光短暂。不能碌碌无为。每天都要对自己一个总结,一个思考。我现在还是要督促自己写日记来完善这点。
7#7月23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个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意味“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的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我问自己,你比他还痛苦么?我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有这么个人,也许你知道他。在1832年,当时他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担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下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里憔悴,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仪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没有成功。直到17年后的1860年,历经更多的磨难和失败之后,这个人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是阿伯拉罕.林肯。可是他的噩运并没有结束,1865年,他被暗杀了。
还有更加夸张的。心理学家斯科特帕克曾经详细记录他所遇到的最为夸张的,最具戏剧性的案例。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当我感觉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从笔记本里翻出这两条纪录读一遍。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像那个男孩儿一样不幸——他太不幸了,甚至有规律地不幸!有一年冬天,我患了重感冒,躺在床上。突然有点心烦。于是,就把笔记翻出来看。尽管知道自己这么想有点不厚道,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墙上刚刚翻到11月的挂历,想,那男孩也躺在病床上吧……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悟:
“推迟满足感”这个理论第一次看到不是从这本书上,我一直很赞同。我们的周遭总是有很多欲望。我见到我的很多朋友,月光族或者用信用卡不断的去刷东西,以来达到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和满足感。但是实际上,那些物质上的欲望,永远不会随着你的得到而消停。
就像女人就是购物狂这件事。但是读到一本书,著名设计师普拉达从来都不穿名牌。她说:“聪明的人们都不喜欢时装,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于是我问那些超级聪明的人们,时装到底为什么会如此强烈的人气,可是没有人能回答出来。人们追求金钱、名誉和权力,为了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苦苦挣扎,其实目的都不在于本身。人们最终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关注和喜爱。但是,成年人都不会说自己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也不会说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痛苦。”
我们脱离不了物质,我们想要更舒适的环境和更高层次的享受。但是“推迟满足感”会让我们更理智而有目标。我习惯在自己做好一件事,完成一个大任务的时候,再奖励一次一顿美食,或一次旅行。无节制的(在时间的浪费,金钱的挥霍,食物的获得)都会让我们对生活更加乏力而空虚。
摘抄的第一段话,也是能鼓舞到我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抱怨自己(某个时间段)在最低谷,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怎么羡慕你所拥有的平凡,你也不可能知道,另外一些(伟大的不朽的人士)是怎样在真正的最低谷反弹取胜的!
8#7月24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读书笔记: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