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丸子ariel的读书笔记】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你一个新的世界
【财女读书会】的活动才进行一天,就看到好多姐妹的新帖。看来她理财一直都有很多爱理财,爱读书,才财兼备的姑娘。为积极又美好的姑娘撒花。
小丸子也是个爱读书的小书迷,在自己日记里也分享过一些书的读书笔记,和读书方面的心得感悟。现在在这里也来开一个帖子,和大家一起坚持21天的读书历程,分享每一本好书,和大家共同进步。
先来说说我对读书的一些小体会。
1,书籍的世界就像海洋,不要贪婪于每一本书,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2,适合自己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例如职场,心理,学习,情感等。
3,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读一本坏书也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和时间。
4,读书可选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时间上,早晚的空档,一天的零碎时间(等车,排队)工具上面纸质书,kindle,有声书等。
5,兴趣和对自身知识的需求才是读书的动力和基础,坚持下来才能养成习惯。
总之,读书是一种能够对人由内而外起到潜移默化改变的行为和方式。很多古人都有说过读书的好处,例如苏轼的诗句里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而现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读书一能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时刻鞭策自己;二,也能让我们在嘈杂高速发展的生活轨道里,抽身和留给自己一些安静倾听心灵声音的世界。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坚持21天的读书时光,分享更多更好的书籍吧。不为其他,只为明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的读书笔记有: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1楼—25楼)完成
《把时间当朋友》 (26楼——51楼)完成
《自控力》 (57楼—— 73楼 )完成
《整理的艺术》 (64楼—— 67楼 )完成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 (68楼—— 96楼 )完成
《省钱攻略100招:省钱生活必备宝典!》(97楼——114楼 ) 完成
《俞敏洪管理日志》(102楼——113楼 )完成
《于丹<论语>心得》(115楼——131楼 ) 完成
《看故事学理财》(121——125楼) 完成
总结:
【第一期读书会】连续记录读书笔记46天,分享9本书的读书笔记。希望阅读成为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大家一起好好努力吧!

这章说到了一些可以实践的文字。我觉得挺好的,摘录下来了。
第一组练习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昨天你都做了什么。逐条记录下来,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比如:(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
(四)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
第三组练习
(一)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并记录当天你都做了什么。
(二)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些练习全部做完,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心惊肉跳,我就要说我最喜欢说的那句话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接下来,我将假定你已经养成了第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几乎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是: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作你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划算的,正如另外一个“陈词滥调”所说的那样——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你今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为了表达方便,以后我们把这些列表中的事情称为“任务”。比如: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悟。
这章实践部分还是比较实用的。大部分原理是《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的记录时间和事件的方法。
放在我自己身上,我现在已经会去对每天列LIST和写日记了。我觉得我做到了一部分的。有空也要实践下其他的几组测试。
时间是无形的,我们不能控制它,要把它当朋友。
9#7月25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读书笔记:
开拓自己的心智
曾在某本书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动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很多人都慨叹,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比如说英语这事儿,很多人天天在学却从来不用。背单词坚决不造句,却去练习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者联想式记忆法。背了那么多单词,却从来不去读英文文档,从来不写英文文章,当然,偶尔还是说说英语的,但仅限于“hello;howareyou;I’mfine,andyou?”之类的。其实,2000基础词汇基本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大致了解之后,就应该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有不认识的词,查字典么;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么;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么。可是,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步本质上只是因为懒惰,他们在第一步就已经放弃实践了——我经常遇到问老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字典都不愿意查(别告诉我查不到,今天的辞典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互联网,查不到的概率实在小之又小),更别说去查语法书了。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连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不愿意做呢?
总结关于考试的几点:
1.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只做长达好几页的任务列表。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计划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是存在一个上限的。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这样的一生有无数成就的人是怎么说的: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第一,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第二,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正常生活活动。我常常劝大学生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之前一定要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搞一回,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每日每夜,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都要做很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喝喝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看看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受:
这一章主要是讲学习方面的。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让我想到了两张图。
借图来:
10#7月26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读书笔记:
更多思考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在现代城市里,避免交通堵塞比放屁不臭还难。回忆一下你最近的几次迟到经历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一提到交通堵塞就多少有点儿或者接近失控了。所以,如果计划中涉及到交通时间,一定要把交通时间估算好。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如果你开车,那车上最好带着有声书籍(Audiobooks);如果你像我一样总是坐车,那就带一本自己还没看完的书——遇到堵塞情况,在可以不浪费时间的同时,由于是实现已经预期过的,所以完全没必要因此大为光火。另外,如果你的行程中甚至包括飞行,那你就要知道了,飞机误点不仅很可能,甚至越是在你紧急的时候就越是肯定的。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在约定的时刻,其他人先到了通常不会产生令你不悦的情况。但是,根据经验,你最好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如果,你约的不只一个人,那你就可以确定必然至少有一个人会迟到很长时间——不信你试试看!所以,印象中,我有一位朋友曾让我大为佩服并且后来我也因他而改变。那次为了我迟到向他道歉的时候,他说,“没什么,我估计你会迟到的。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查了查这附近都有什么,所以,我一个小时前就到了,但并没着急,因为这附近有一家古玩店,我竟然还买到这个!”——他给我看他手中那块儿刚买的古董表,笑得非常灿烂。
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存在,但很多人却并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只有60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很多人都爱钱,却不爱惜时间。也许是因为人们更难认知抽象的事物。钱相对于时间,要具体多了。不像时间,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常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我们赚钱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尽管有些人换回来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人民币。比尔盖茨很开心,因为他从1986年到2005年期间,相当于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36.74美元。国内“起点中文网”的金牌写手据说可以一年赚到120万人民币,换算一下,等于说他可以把他的每一秒换成0.038元人民币,尽管与比尔盖茨相比少了太多太多,但我想他还是会很开心。因为更多的人在中国要用60年才能赚到这位写手一年赚到的钱。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受:
关于李笑来老师说的“迟到”这一点,我也是很认同的。
就在昨天约同学早上跑步,结果我计划是6点钟开始,但是同学起晚了。延迟了半小时才出来。我以前也经常跟同学约好一些事情的。结果都是因为对方迟到(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小时)。那样我会觉得,我的计划被他们打乱了,我会蛮懊恼的。
解决的方法是:
1,宽容别人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该被我们反过来了。
2,别人延迟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
11#7月27日读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
读书笔记:
真正的解决方案
其实,不仅在留学的这个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的时候,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它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谁能想象出来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时间的敌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对他们来讲,生命的终点立着个他们看不到的墓碑,上面刻着“死因不详”。
早就说过,所谓的坚持不懈的本质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尽管,前面已经有过相当的篇幅说耐心的重要,现在依然有必要继续啰唆一下关于耐心的方方面面。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不仅现实中如此,连故事中都是如此。仔细注意以下就会发现,所有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满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恩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不是编故事的人胡说八道,而是,只有这样才最真实。
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速成”是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最基本特征,做什么事都“速成”——创造这个世界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就搞定,然后他就跟所有人一样迫不及待地休息去了。今天,中学课本中就印着:“据推测,地球已经存活了46亿年。”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读完这一章的几点感受:
关于“耐力”这一说,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漫画里的一句话。“所有牛逼背后都是苦逼堆积的坚持,所有苦逼背后都是***般的不放弃”还有一句话,“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这些都还蛮鸡血的。我也很认同迪迪说的那句话,不要每天都看心灵鸡汤的文章,除非真正处于困境或者坚持不下去了(后面那句话是,小心太补了),大部分人都以为看了一遍心灵鸡汤和励志短文,自己就拥有了那些成果。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当你写了一些比较励志故事的时候,下面就一阵唏嘘,为自己办不到找借口。刚又找到写麻宁的那篇文章,很认同一个人评论,他们那么强大,心态很积极,同时身体也很好。有时候不是太累了,而是太矫情太宠溺自己了,相信自己再坚持一会儿,说不定就能闯过去。
《和时间做朋友》的笔记全部分享完了。明天开始新的笔记啦。
12#7月28日读书
书名:《自控力》
读书笔记: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本新书——《自控力》!本书是由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编著。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多年来,通过观察学生们是如何控制选择的,她意识到,人们关于自控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取得成功。所以,麦格尼格尔要求她的学生了解影响自控的生理学基础、心理陷阱和各种社会因素。麦格尼格尔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项目开设了一门叫做“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参与过这门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自控力》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两个自我导致的问题
有些神经学家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我们有两个想法。或者说,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深谋远虑。我们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有时觉得自己想减肥,有时觉得自己想吃饼干。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意志力——你一方面想要这个,一方面想要那个。当下的你想要这个,但如果不要的话,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好。两个自我发生分歧的时候,总会有一方击败另一方。决定放弃的一方没有做错,只是双方觉得重要的东西不同而已。
深入剖析:认清两个自我
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的对抗。你正面临什么样的意志力挑战?你如何描述两种抗衡的想法?冲动的你想要什么?明智的你想要什么?你可以给冲动的自我起个名字,比如把及时行乐的人叫做“饼干怪兽”,把爱抱怨的人叫做“评论家”,把总是不想开工的人叫做“拖延者”,在他们占上风的时候,你就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这还能帮你唤醒那个明智的自己,唤醒意志力。
13#7月29日读书
书名:《自控力》
读书笔记:
意志力本能: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反应和应激反应有一处关键的区别:前者的起因是你意识到了内在的冲突,而不是外在的威胁。你想做一件事(比如抽烟,吃大餐,工作时间浏览不良网站),但你知道自己不该做,或者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比如纳税,完成项目,去健身),但你宁愿什么都不做。这些内在的冲突本身就是一种威胁,你的本能促使你作出潜在的错误决定。因此,你需要保护自己,也就是需要所谓的自控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让自己放慢速度,而不是给自己加速(比如应激反应)。
对三思而后行反应最佳生理学测量指标是“心率变异度”。你在上楼梯的时候能明显感到息率加速。如果你狠健康,即便是你在看书的时候,心率也会有一些正常的波动。我们现在说的并不是可怕的心律失常,而是一些正常的变化。当人们感到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控制身体。这种生理学现象让你能够战斗或者逃跑。心率升高,心率变异度就会降低。心率越低,心率变异度便会升高。此时,人们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平静。
心率变异度异常能很好地反映意志力的程度。你可以用它推测谁能抵抗住诱惑。谁会屈服于诱惑。比如,当一个戒酒的人看到酒时心率变异度升高,他们他很可能继续保持清醒。但如果情况相反,他的心率变异度降低,那么他很可能会故态萌发。研究还发现,心率变异度较高的人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避免及时行乐的想法、更好地应对压力。
为什么有的人如此幸运,在意志力挑战面前有更高的心率变异度,而有些人却有明显的缺陷呢?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意志力储备,比如你吃什么,以植物为原材料的、未经加工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心率变异度,垃圾食品则会降低心率变异度。或是住在哪里,糟糕的空气质量会降低心率变异度。任何给你的身心带来的压力的东西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甚至会摧毁你的意志力。
14#7月30日读书
书名:《自控力》
读书笔记:
为什么压力会勾起欲望
当我们毫无压力时,我们知道食物并不能让自己快乐,但当我们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打闹的奖励系统还不停向我们尖叫“冰箱里有一盒本杰里牌雪糕”时,我们就会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压力把我们引向了错误错误的方向,让我们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
那些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担忧的女性,会通过购物来排解内心的焦虑和压抑。这完全违反理性,因为她们这样只会让信用卡债务越来越多,反而会加剧她们的焦虑情绪。当暴饮暴食的人为了体重增加或缺乏自控力感到羞愧的时候,她们会怎么做呢?她们会吃更多的东西来抚慰自己的情绪。当拖延患者想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进度的时候,她们会万分焦虑,这反而让他们继续拖延下去,不去面对落后于进度的事实。在每个案例中,“想要更快乐”这个目标总是战胜了自控力的目标。
相关实验:尝试一种有效的减压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发现,最有效的减压方法包括: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 外出散步,冥想或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